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制定之年。
五年规划,既是“国事”,也是“家事”,托起的是亿万百姓稳稳的幸福。
如此重要的五年规划,你真的了解它吗?
1.“计划”为何变“规划”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2006年之前,“规划”都是叫“计划”的。从“十一五”(2006年—2010年)开始,“五年计划”变成了“五年规划”。一字之差,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深刻转变的体现。
计划完全是靠政府事无巨细的指令安排来管理经济;而规划是指导性的,更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计划”变“规划”反映的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并且不断改革完善。
2.名字为何变长了
五年规划全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实际上在“六五”之前,名字中只有“国民经济”,并不包含“社会发展”。
名字变长意味着五年规划覆盖面越来越广,系统性越来越强,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规划。它也标志着我国已经注意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确定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3.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哪来的
我国编制五年计划最初是借鉴苏联的经验。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指出:“为了加速国家建设,除应动员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人力和财力以外,必须加强国家建设的计划工作,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可能发生的盲目性。”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才开始的,比新中国成立晚了4年,而“一五”计划直到1955年才正式公布,此前一直是在边建设边编制。
4.五年规划(计划)的 三个重要时期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致为1953年至1980年):
从1953年开始实施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这段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编制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在编制与实施理念上,强调通过完全的政府计划指令性方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致为1981年至2015年):
包括“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五年规划”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指令性计划逐步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描绘总体发展蓝图、确定政府未来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纲领性文件。总体上看,在“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实施的35年,实现了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总体实现小康社会、再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致为2016年至今):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是“十四五”规划,除了谋划2021年至2025年的发展,还首次对未来15年作了远景展望,展望至2035年。
5.规划编制要经历哪些步骤
“五年规划”编制是一个漫长而严谨的过程,从五年实施的中期算起,主要包括十个步骤:中期评估、前期调研、形成《基本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起草《纲要》(草案)、公众建言献策、衔接论证、广泛征求内外部意见、审批与发布《纲要》。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处于《基本思路》向《建议》起草的转段阶段。
供稿:发展战略和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