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携手多方共建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加速医药创新生态链构建
近日,国内创新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宣布,正式加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多家顶尖科研机构及高校共同发起的基础研究联合基金体系。这一举措标志着恒瑞医药在深化"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模式上迈出关键一步,旨在通过整合产业资源与基础科研力量,突破原创药物研发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具临床价值的创新治疗方案。
聚焦前沿,破解"卡脖子"难题
据公开资料显示,该联合基金将重点支持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基础研究,尤其关注靶向蛋白降解、基因编辑、AI药物设计等前沿技术方向。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表示:"基础研究是医药创新的源头活水。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攻克行业共性难题,例如肿瘤耐药机制、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等,这些成果将直接转化为临床开发的新靶点和新策略。"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医药产业仍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的发展短板。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医药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达18%,而国内这一比例不足5%。恒瑞医药此次投入亿元级资金设立联合基金,不仅体现了头部企业的社会责任,更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资源向基础研究倾斜,有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品开发"的良性循环。
构建生态,打造创新共同体
值得关注的是,该联合基金采用"企业出题、全球揭榜"的运作模式。恒瑞医药将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10余家顶尖机构,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并引入国际评审机制确保项目质量。基金管理委员会透露,首批立项的15个项目中,有4项涉及多中心国际合作,包括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开展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以及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合作的AI驱动的小分子药物筛选平台建设。
这种开放协作模式已初见成效。以恒瑞医药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的"新型PROTAC技术平台"为例,通过联合基金支持,双方团队在短短18个月内就完成了从靶点验证到先导化合物优化的全链条突破,相关成果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这种"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无缝衔接,较传统研发模式效率提升近一倍。
行业共振,推动医药创新升级
市场分析认为,恒瑞医药的此次布局具有行业示范效应。随着医保谈判、药品集采等政策深化,创新药企亟需通过差异化创新构建竞争壁垒。联合基金模式既能帮助企业提前布局前沿领域,又能通过学术合作提升研发成功率。数据显示,参与类似产学研项目的药企,其新药临床成功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恒瑞医药的探索与国家"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高度契合。未来将通过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热情,推动中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型。
站在医药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恒瑞医药的这次战略选择,不仅为企业自身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更为中国创新药生态的完善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随着更多社会资本涌入基础研究领域,一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协同的医药创新共同体正在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