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欧洲当前的局势可谓是左右为难,俄乌冲突似乎没有停歇的迹象,而美国又在加大对欧洲的经济压力,纷纷出台新的关税政策。虽然欧洲在多个方面依赖中国,却又因为各种因素,不能完全放下高姿态,不愿开口寻求更多的合作。面对这种摇摆不定、纠结的局面,中方似乎找到了契机,决定通过一系列外交行动来化解这场“欧洲心病”。中方专机启程之前,俄罗斯与法国之间的一通电话也为这场外交风暴增添了新的变数。普京对于欧洲的警告和承诺是否能对局势产生影响?中俄两国是否在背后进行默契配合,共同在欧洲问题上进行博弈?
——·中欧建交50周年,王毅开启穿梭外交·——
2025年6月30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正式踏上欧洲的土地,开始了为期7天的紧凑行程。这次访问涵盖了比利时、德国和法国三国,核心议题包括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第八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以及中法外长会谈和人文交流机制会议。随着这一消息的发布,国际舆论迅速意识到此次行程的深远战略意义。2025年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的关系站在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王毅的访问正值美国将中国视作战略对手的敏感时刻。
在布鲁塞尔,王毅首先访问了欧盟总部,那里是欧洲一体化的象征,也一直是中欧对话的重要平台。面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王毅直接指出,中欧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两大市场以及两大文明,应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成为“稳定之锚”。这番话深刻地体现了中欧关系50年来的积淀。自1975年建交以来,两国的贸易额从最初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800亿美元,双方的利益已经深度交融。然而,近年来,欧洲内部对中国的态度逐渐分化,部分国家在科技与安全领域对华设置了障碍,美国也不断施压欧洲站队。王毅此行,正是要在这一背景下,为中欧关系注入更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随后的访问中,王毅还与比利时首相德韦弗进行了会谈。比利时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仅有3万多平方公里,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欧盟总部的设立,成为了中欧合作的重要纽带。德韦弗在会谈中表示,比中地方交流频繁,愿意在欧中合作中发挥重要的门户作用。王毅则回应道,赞赏比利时新政府的务实政策,表示欢迎更多比利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通过这场对话,我们看到了中欧关系的多层面特点——既有高层机制性的对话,也有务实合作的深化;既有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也有小国作为桥梁的积极作用。
——·普京致电巴黎:俄欧博弈的新变量·——
与此同时,王毅的欧洲之行并不是唯一在发生的外交事件。7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进行了电话会谈,这是自2022年9月以来两国领导人的首次直接对话。克里姆林宫发布的公告显示,双方讨论了包括伊朗与以色列冲突在内的中东局势,特别是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问题。普京在会谈中强调,俄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共同维护全球核不扩散体系,并呼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中东的长期矛盾。
然而,这场对话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中东。在讨论乌克兰问题时,普京明确表示,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只会加剧冲突,并强调未来的和平协议必须建立在“新的领土现实”基础上。普京此言既是对乌克兰的施压,也对欧洲发出了警告——俄罗斯绝不会接受西方主导的解决方案。马克龙对此作出回应,强调法国支持俄乌直接谈判,但前提是必须尊重乌克兰的主权。这一番交锋深刻揭示了俄欧之间在安全议题上的根本分歧。
有分析人士认为,普京在王毅访问欧洲的同时主动联系法国,是一种微妙的外交互动。一方面,俄罗斯希望通过与欧洲的对话来缓解自己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在试探欧洲在中美俄三方博弈中的立场。对欧洲而言,如何在中美俄的对抗中找到平衡,显然是一个日益艰难的选择。
——·结语·——
王毅的欧洲之行与普京的电话交锋,共同勾画出一幅复杂的国际博弈图。对于欧洲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如何在中美俄的角力中维持战略独立,机遇则是通过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等领域,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从布鲁塞尔到柏林,再从巴黎到莫斯科,这场外交风暴展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单边主义只会加剧分裂,而多边合作才是破局之道。正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所说:“开放合作是应对不确定时代的唯一确定性。”欧洲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以更加理性、全面的眼光看待中国以及未来的全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