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4日,特朗普正式签署了备受关注的“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标志着该法案正式生效。这一举措意味着,美国财政政策迎来了新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极力推动“大而美”法案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缓解因大幅度关税上调而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冲击。面对美国推行企业减税及扩大财政开支而造成的财政缺口,特朗普政府选择通过加征关税来弥补这一收支不平衡;与此同时,为防范关税政策可能引发的经济放缓甚至衰退,配套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成为了重要的风险缓冲工具。
目前“大而美”法案的通过显然让特朗普将注意力转向了更加棘手的关税谈判上。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我们可能从7月5日开始,向170多个贸易伙伴发出关税通知函,相比复杂的谈判,直接发函要简单许多。”他显然再次启用了“极限施压”策略,意在以强硬姿态取得谈判优势。在他心中,理想的结果是既能达成协议,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关税壁垒,比如美国对越南商品征收20%的关税,而美国商品则能零关税进入越南市场。
实际上,特朗普发函通知关税税率并非终极目的,他更希望通过这种“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日韩、欧盟、印度等主要贸易伙伴向美国作出妥协,给出满意的回应。然而,眼看“最后通牒”即将来临,印度却曝出可能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与此同时,日韩欧等传统盟友也纷纷表达强硬立场,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的盟友正在集体反抗?
据新华社援引国际媒体报道,7月4日印度政府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递交了通报文件,明确指出美国近期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关税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印度相关出口,计划采取反制措施,对部分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以回应美方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此前,印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但如今的“掀桌”局面,与双方在农业和乳制品领域难以达成一致密切相关。印度坚定维护本国农民利益,不愿降低对美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产品的关税壁垒。毕竟,作为人口近14亿的农业大国,农业市场对印度至关重要,而美国希望打开这一庞大市场的努力,正触及印度的核心利益。
印度财政部长曾直言,农业和乳制品是印度的两条“红线”,而特朗普显然也明白,除了这两大领域,美国难以在印度市场大展拳脚。双方的僵持使得谈判陷入僵局,但印度也急于避免被美国高额关税所波及,因此才以报复性关税的策略试图迫使美国让步。
不过,莫迪政府可能没有意识到,特朗普虽然反复无常,但极度尊重实力和强硬的谈判态度。近年来,莫迪不仅成为美西方阵营的宠儿,甚至参与了与美、日、澳的“四方安全对话”,但他同时活跃于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试图在多边外交中平衡利益。
现如今,特朗普高举关税大棒,印度误以为这是谈判的良机,然而莫迪依然太过天真。面对“美国优先”的强硬策略,特朗普的自我利益驱动让任何合作都变得复杂难料。尽管莫迪政府表面强硬,实际上恐怕多是虚张声势。
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日本近来也成为特朗普批评的重点对象。特朗普甚至扬言要对日本加征30%至35%的关税。日本自民党领导人石破茂对此态度坚决,誓言全力捍卫国家利益。美日贸易谈判中的汽车和农业议题仍旧是双方的主要争执点。汽车产业是日本的经济命脉,而美国则是日本汽车最大的出口市场,25%的关税对日车产业造成了重大压力。日方多次寻求免除这项关税,但显然未获美国认可。
此外,特朗普最近要求日本增加进口美国大米的要求,也触动了日本政府的敏感神经。相比印度,日本是美国最大的海外投资来源国,为美国产生了大量就业,更关键的是日本持有大量美债。若美国激烈施压,日本采取强硬回击的可能性同样存在。
至于欧盟和韩国,双方都已做好准备,若未能在7月9日前完成谈判,可能采取更为激烈的应对措施。这种局面显然超出了特朗普团队的预期。最终,谈判的成败还要看各方的实力和意志,日韩欧印是否能够“硬碰硬”,仍需拭目以待。
信息来源:《重磅!印度拟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特朗普:将向多国发函!欧盟、日本、韩国强硬表态》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