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鸣很忙递表港交所,再次引爆连锁零售圈关注。表面是零食生意,实则是连锁模型穿越周期的底层胜利。一个区域成长型零食品牌,如何在资本寒冬逆势而上,跻身港股主板排队名单?
内容来源:行业资讯
干货有趣
1688字|5分钟阅读
2025年4月,湖南鸣鸣很忙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主板挂牌上市。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在全国开设1.4万家门店,财年营收393亿元。在零食新消费整体降温、资本更趋理性的背景下,鸣鸣很忙成为少数持续扩张、营收与净利“双正向”的连锁品牌之一。
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套精密连锁逻辑与区域复制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01
比万店更重要的
是可持续的复制模型
近年来,“万店品牌”成为连锁零售的集体焦虑。蜜雪冰城、锅圈食汇、华莱士等品牌相继迈入万店门槛后,行业开始关注第二梯队的扩张潜力。而鸣鸣很忙用实际数据说明,即便没有高举高打的资本助推,也能在十余年内跑出一条高效扩张曲线,实现可观的规模突破。
招股书显示,鸣鸣很忙从2021年到2023年连续三年门店净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2023年净增长门店4683家,平均每月新开超390家,闭店率低于5%。这一数字不仅高于行业平均,也证明其门店模型具备高度可复制性。
从城市分布来看,公司70%以上门店分布在湖南、江西、湖北、贵州等地级及县级市场,这些区域长期被一线品牌忽视,但近年来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且竞争密度更低。鸣鸣很忙抓住了这一结构性机会,实现了区域渗透与规模积累的双轮驱动。
02
分级时代
连锁用结构升级赢得新增长
2023年,中国休闲零食市场规模达12800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较往年放缓,但品类分化趋势加剧。消费者对于“质价比”的要求提升,品牌认知从“好看好拍”向“好吃好买”转变,门店体验和即时满足成为新常态。
鸣鸣很忙之所以能持续获得用户青睐,是因为其深度洞察了年轻人“即买即食、价格合理、门店便利”的核心需求,构建了低决策、高频次的消费场景。与其说它在卖零食,不如说它在提供一种“即时可达的微型满足”。
在店型设计上,其门店平均面积控制在35-60㎡之间,店效稳定,坪效达7000元/㎡以上;在商品结构上,SKU维持在200以内,突出快周转、高复购。这种“低SKU、快决策、高周转”的商品哲学,显著降低运营复杂度,也提升了整体盈利确定性。
03
估值的锚点
不是品牌热度,而是盈利模型
新消费品牌的第一波红利,是“故事驱动”;但第二阶段的比拼,已逐渐演变为“模型验证”。在融资周期延长、资本效率要求提高的当下,投资人更看重的是:模型是否跑通?单店是否盈利?扩张是否可控?
据公开数据,鸣鸣很忙目前平均单店投资额约25-35万元,回本周期约为9-12个月,加盟商复投率超过70%。在加盟商群体中,单个加盟商平均管理门店数量为3.4家,这说明品牌不仅能吸引投资,还具备较强的“经营黏性”。
项目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毛利率37.4%
36.6%
37.2%
✅
净利率5.8%
5.6%
7.0%
✅
与此同时,毛利率方面,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达37.2%,净利率7.0%,远高于行业不少同类项目的盈亏平衡点。这意味着,即使在不依赖补贴和营销烧钱的前提下,其经营模型仍具备较强的抗压性和成长性。
一个连锁品牌是否值得支持,不在于它讲的概念有多新,而在于其模型是否经得起时间和规模的验证。
04
品牌红利式微
结构能力才是新一轮连锁硬通货
过去几年,很多品牌走红靠的是营销爆点,能否持续却难以保证。而鸣鸣很忙的路径更像是一种“结构型胜利”——它不是通过一次爆火来完成全国知名度建立,而是通过密集的区域扩张、稳定的店面盈利能力,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市场纵深。
从2023年的增长表现看,品牌的营收增速虽略有放缓(同比增长22.9%),但净利润增长达31.6%,显示其盈利质量在稳步提升。这种从“扩张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的轨迹,正在成为优质连锁品牌的共识。
这也恰好揭示了连锁商业的一大趋势:未来的连锁企业,不再靠某个“点”出圈,而是靠整体“面”的能力支撑——包括布局能力、品牌管理、产品效率、人效系统等多个维度。资本关注的不再是“火得快”的品牌,而是“跑得久”的结构。
写在最后
鸣鸣很忙冲刺IPO,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商业事件,而是连锁业态正在整体成熟、产业链逐步精细化的真实缩影。它证明了一个观点:在流量时代之后,连锁商业进入了“重模型、重结构”的新拐点。
从区域崛起到资本认可,鸣鸣很忙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突破,更是中国连锁业“由轻转重、由虚入实”的进化之路。
而在这条路上,逸马连锁始终与连锁品牌同行,关注的不仅是IPO的门槛,更是走进每一家门店背后的逻辑、路径与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