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银发〔2025〕124号),将贵金属和宝石现货交易商全面纳入国家反洗钱监管框架。这份将于8月1日起施行的新规,标志着针对黄金、白银、铂金、钻石、玉石等交易领域的系统性反洗钱要求正式确立,为行业合规经营划下清晰红线。
《办法》明确规定,凡在境内依法从事贵金属和宝石现货交易的机构(即“从业机构”),在发生单笔或当日累计达人民币10万元(含)或等值外币的现金交易时,必须履行严格的反洗钱义务。义务的核心在于“客户尽职调查”——从业机构需有效识别、核实客户身份,深入了解交易目的和资金来源。这意味着,今后大额现金购买金银铂条、首饰,钻饰或高端玉石,将面临更严格的身份核验与记录留存要求。根据《办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保留根据洗钱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现金交易报告金额门槛的权力。这意味着当前10万元的标准并非固定不变,未来可能随风险态势升档或降档。
《办法》特别强调了行业自律组织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黄金协会、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上海钻石交易所等会员单位被赋予重任,需牵头建立“行业反洗钱自律机制”。该机制将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运作,职责涵盖制定行业规范、组织风险提示与培训、协调可疑交易报送、对会员机构进行评价分类,乃至实施自律惩戒。
《办法》确立了“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将评估从业机构的洗钱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高风险机构强化监管措施,对低风险机构则可简化要求甚至豁免部分措施。自律机制同样需对从业机构实施与其风险状况相匹配的自律管理。从业机构自身则被要求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至少每三年全面评估一次风险,并在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或使用新技术前进行专项评估。
客户尽职调查是《办法》构筑的核心防线。除10万元及以上现金交易外,当机构怀疑交易涉嫌洗钱或对客户身份存疑时,也必须启动尽调,识别核实身份并了解交易实质。机构应根据尽调信息对客户进行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对来自高风险国家地区、涉及敏感政治人物、或存在其他高风险的客户及其交易,需采取获取额外材料、加强监控、提高信息更新频率、高管审批等强化措施;对于经评估确认风险确实较低的特定客户、产品或交易,可在确保至少核实基本身份信息的前提下采取简化措施,但需定期审查,一旦风险上升或涉疑必须停止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