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近日,伊朗军方已将可用于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水雷装载至船只,引发国际警觉。这一动作时值以色列在6月中旬对伊朗多地发动导弹袭击之后,恰处于伊以新一轮军事对抗的敏感期。从情报披露节奏、装雷时机、海峡战略敏感性三方面交叉来看,伊朗此次“未布先宣”的水雷部署,不仅是在实战层面积蓄能量,更是对美国与以色列发出带有强烈战略意味的威慑信号。
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能源动脉的咽喉,日均约有2000万桶石油通过,一旦封锁,国际原油市场必将陷入剧烈震荡。德黑兰在此关键时刻抛出“水雷筹码”,即便尚未真正部署,也足以让全球市场神经高度紧张。水雷,这一冷战时代的“低技术高威胁”武器,其核心作用正是“以小博大、以潜制显”。伊朗军方深谙此道,一旦下达布雷命令,不需动用远程导弹,仅凭若干水雷,便可令整条航道陷入不可预测的航运瘫痪。
此次行动也释放出对美以同盟的精准回应信号。在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情报枢纽和导弹阵地之后,伊朗并未立即对等还击,而是将战线从陆地投射到海域。换句话说,伊朗选择在全球经济命脉处“设伏”,是一种高维度的威慑与报复手段,试图打破美以双重压制下的不对称局势。对德黑兰而言,如何精准在“军事应对”与“避免全面战争”之间走钢丝,是现阶段外交与国防体系最关键的考题,而“霍尔木兹布雷预演”正是其中一张极具技巧的答卷。
当然,美国官员刻意将情报释放给媒体,其背后意图不容忽视。其一是通过情报公开向国际社会施压伊朗,塑造“威胁全球”的舆论氛围,为美舰队及盟友进入海峡地区增派兵力创造合法性;其二是迫使欧佩克国家与东亚原油进口大国对伊朗施压,意图通过间接外交孤立削弱德黑兰的战术自信;其三,则可能是对内施压工具,美国大选年临近,任何一场海外军事升级都有可能成为拜登政府与共和党在外交议题上角力的筹码。
而伊朗这边也并非毫无顾忌地“拔剑而起”。正如美国情报人员也承认,德黑兰或许并未真正决意封锁航道,而是有意释放“战略欺骗”,以谋求更高的威慑收益。无论是水雷已经布设、尚未布设,还是假布设真扰动,对外界的心理压力作用是实质性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典型的“灰色地带作战”,既不构成战争行为,又可以干扰敌方部署、调动对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拖慢对方节奏。
然而局势真正的不稳定之源,不在水雷本身,而在于美以是否会借水雷“存在与否”作为进一步行动的理由。一旦以色列借此发动“自卫式袭击”,或美国在海峡内拦截伊朗船只以防“布雷”,那么冲突螺旋将不可避免地向更高烈度跃升。届时,无论伊朗是否真有封锁打算,局势都将脱离控制,甚至将霍尔木兹海峡推入实质封锁状态,反而实现“水雷未动,封锁先行”的战略反讽。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由“海峡水雷”引发的多边博弈,已然突破了传统地区冲突范畴,实质上触动了全球能源安全结构。中东产油国、东亚依赖进口国、欧盟能源转型困局三者之间的脆弱平衡,正在被这场海上“布局”不断撕裂。如果任由伊以美三方在霍尔木兹海峡各自加码,外溢影响将不再是局部石油涨价,而是金融市场波动、供应链危机、甚至各国战略石油储备紧急动用的新一轮全球焦虑。
伊朗此次动作,不仅是对以色列的报复伏笔,更是对华盛顿的一次战略投石问路。如果美国方面继续高调强化霍尔木兹海峡军事存在,伊朗是否会顺势启动下一阶段的“实布雷”?或许并非虚惊一场。而对于欧洲、日本、中国、韩国等原油依赖型经济体而言,是时候重新审视“海峡稳定”不再是抽象议题,而是正在发生的、可被某一触发事件引爆的现实风险。
霍尔木兹的水雷还未下水,局势已然沉入深渊。海峡之下不仅有油轮通道,更有大国的战略底牌、地区的怒火与全球的神经。如果伊朗决意出手,世界将不会只面临一枚爆炸的水雷,而是被撕开的地缘秩序罅隙。而所有关心和平与稳定的人,不能不正视这枚尚未爆炸的“通告式水雷”,已经开始掀起下一轮冲突的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