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据中国石化消息,位于青岛炼化的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首个在全海水条件下实现工业化运营的漂浮式光伏电站成功落地。该项目不仅与此前建成的桩基式水面光伏电站实现协同互补,还构建起中国石化目前规模最大的水面光伏发电体系,年发电量可达1670万千瓦时,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4万吨,相当于新增75万棵树木的碳汇效应,为沿海地区浅海环境下开发清洁能源提供了重要示范样本。
项目选址位于青岛炼化氢能“产研加”示范园核心区域,充分利用厂区临海优势和海域空间,打造出高效、环保的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电站总占地约6万平方米,装机容量达7.5兆瓦,具备零污染、发电稳定、经济性强等显著优势。
区别于传统桩基结构,该项目采用创新的浮动支架设计,光伏组件可随海潮升降,板面距水面的高度缩减至传统结构的十分之一,不仅提升了抗风抗浪能力,还通过海水自然冷却效应将整体发电效率提高约5%至8%。
面对海水腐蚀、生物附着和潮位变化等实际应用挑战,项目团队联合国内多家领先企业协同研发,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形成了三项关键性创新成果:
这套技术体系为今后全海水环境下的漂浮式光伏应用提供了标准化、可复制的解决思路,有望加快相关项目在沿海及滩涂地区的推广进程。
青岛炼化已在新能源融合方面积极布局,先后建成国内首座“碳中和”加氢站及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示范工程。本次光伏项目的投运,有效补齐了“绿电制氢”产业链条,初步构建起“清洁电力+绿色氢能”协同发展的能源新模式,为推动绿氢炼化和氢能交通应用提供了能源支撑。
据悉,青岛炼化后续还将扩建23兆瓦级漂浮式光伏电站,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
近年来,中国石化持续推进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构建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公司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2024年,中国石化新能源替代量折合标准煤超580万吨,为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