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欧盟许多企业面临稀土不足的困扰。
在这个背景下,欧盟高层竟然堂而皇之地向中国提出了一个要求:
在一个月内解决向欧盟出口稀土的问题。
此要求,充分显示了欧盟的蛮横。
而面对这样的欧盟,中国也出台了一道铁令......
欧洲的恐慌
最近,欧洲政商界正变得异常焦虑。
6月25日,欧盟驻华大使豪尔赫·托莱多在公开场合发出呼吁,称希望中方能够理解欧洲企业当前面临的“恐惧和顾虑”。
他话里话外都在传达一个信号:磁铁短缺已对欧洲制造业造成了“非常、非常严重”的影响。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今年4月美国方面的挑衅。
当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征极高关税后,中国迅速作出反制,其中最受关注的一项举措,便是加强对稀土以及稀土磁铁的出口管控。
中国有关部门同步推进出口许可制度,明确将关键矿产纳入重点审查清单。
于是,许多西方的高科技行业陷入了“缺货恐慌”。
稀土磁铁是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消费电子、卫星、导弹、5G通信,乃至人工智能芯片和医疗成像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镨钕、铽、镝这类稀土元素,几乎没有替代品。可以说,谁掌握了稀土,谁就握住了高端制造的“命门”。
更重要的是,虽然全球很多国家都有稀土矿藏,但真正具备从开采、提炼到深加工全链条能力的,唯有中国。
目前,全球超过90%的稀土精炼能力集中在中国。
随着中方逐步加强出口管制的影响显现,欧洲企业开始叫苦不迭。
不少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项目遭遇延期,很多大厂也面临供应不稳的风险。
面对这些,西方不仅不反思自身,反而有些政客与媒体开始炒作“中国在武器化稀土”,企图将问题政治化,以此为西方对华施压争取话语权。
但这种伎俩,终究无法打击到中国!
欧洲的“要求”
在稀土短缺问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欧洲找上中国,口气不小,明确表示希望中国能在“下个月(也就是七月)”解决对欧稀土磁铁的出口问题。
这一要求,其实就是在给中方设定“最后期限”,试图以时间压力迫使中国在供应端作出让步。
然而,对于熟悉中欧经贸关系的人来说,这样的姿态不仅不现实,甚至有些天真。
事实上,早在6月中旬,中国已经表明了立场。
中方强调,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充分理解各国在民用领域的合理需求。
对于稀土及相关产品的出口,中国将继续依法依规推进审批流程,并已陆续批准了一批符合要求的合规申请。
问题在于,中方的做法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出口管制惯例,既合法,也合理,却在西方国家那里被不断放大和指责。
为确保稀土管制措施落地见效,中国还建立了更为精细的追踪管理制度。
外媒曾披露,中方要求稀土相关企业在申请出口时必须提交终端客户信息,便于后续追踪流向。
这本是对敏感资源负责任的监管,却立刻引发部分西方企业的不满。
一些公司声称这可能“泄露商业秘密”,试图绕过中方规则单方面提货。
这种既要资源、又不守规的操作逻辑,无疑暴露了他们对等规则意识的严重缺失。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近期又出台了一项“铁令”——所有在华从事稀土业务的企业,必须上报相关核心技术人员的信息,包括学历背景、科研经历和专业能力等。
这一举措,目的很明确:构建一个权威的中国稀土领域专业人才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对敏感技术的动态管控,防范关键知识产权与技术泄露的风险。
稀土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事关国家安全、技术命脉和战略稳定的重要资源。
中国愿意开放市场,提供合作机会,但前提是对方必须尊重中国的安排,遵守中国的法律规则,拿出真正平等的合作姿态。
否则,一边对华挥舞关税大棒,一边又试图靠舆论造势逼迫中国“破例通融”,只会适得其反。
参考资料:
欧盟驻华大使:请中方理解下我们的恐惧,下个月给解决稀土吧——观察者网
上一篇:洋河股份董事长张联东辞职
下一篇:雷军距离马斯克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