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证监会密集释放政策信号,积极稳妥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落地,标志着这一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的创新性制度在暂停近两年后正式重启。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该标准的回归不仅为生物医药、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企业打开新的融资通道,更预示着以“技术估值”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新生态正在形成。
01
从创新试点到精准升级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自2019年设立以来,便承担着支持早期创新型企业的使命。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财务指标限制,允许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具备阶段性研发成果的未盈利企业上市。以医药行业为例,企业只需至少一项核心产品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即可申请上市,这一“技术估值”模式曾助力2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累计获得近700亿元研发投入。
然而,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2023年起该标准实际应用进入停滞期。直至2024年 “科创板八条”发布,政策层面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态度再次明确。2025年以来,证监会通过党委会议和国新办发布会等场合多次强调 “稳妥恢复第五套标准适用”,但此次重启并非简单复旧,而是升级为“技术含金量+商业化前景” 的双重审核体系,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 “可验证的商业化路径”作为核心考量。
02
未盈利企业的境内突围
第五套标准的重启,直接改写了未盈利科技企业的融资地图。在暂停期内,这类企业多转向港股或海外市场,境内融资渠道收窄。如今,政策“闸门”重启后,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领域的未盈利企业迎来重大利好。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截至2025年5月,超70家该领域企业融资总额超10亿元,其中超50家尚未递交上市申请或港股上市进程停滞,这些企业有望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获得境内资本支持,避免因跨境融资壁垒延误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研发投入强度成为估值核心要素。数据显示,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科创板12%的整体水平。高研发投入形成的技术壁垒和市场潜力,直接转化为企业估值溢价,例如某创新药企因核心产品进入III期临床阶段,估值较同行业盈利企业高出30%,凸显“技术驱动估值”的市场逻辑。
同时大多数企业也会选择专业系统还帮助合规,就比如独角鲸研发费管理系统针对性解决科创板研发投入问题,通过固化研发立项流程形成完整证据链、辅助建立研发制度等实现全流程研发体系规范化以夯实合规基础;可按会计核算、国高认定等多政策口径自动归集研发费用,通过AI技术智能识别原始数据并自动生成辅助账和报表,实现多场景研发费用精准归集与核算;借助全流程数字化监控预警异常数据、电子化留存备查文件进行风险管控与合规性保障;能精准归集可加计扣除费用提升节税额、生成标准化报表助力政策申报,实现政策红利最大化与降本增效;还可通过可视化分析辅助优化研发资源配置、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报表及报告以适配IPO上市关键指标,实现数据驱动决策与上市指标适配。
03
穿透式核查重塑审核逻辑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第五套标准重启意味着更直接的资本支持。据统计,我国创新药研发平均周期约10年、投入超10亿元,以往因盈利门槛难以登陆A股的企业,如今可凭借临床试验阶段性成果获得融资,加速III期临床及商业化进程。但与此同时,需应对更严格的技术核查,例如某生物制药企业因核心产品临床试验数据完整性不足被暂缓审核,凸显“重技术、重合规”的监管导向。
半导体企业则需在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链协同方面下功夫。监管要求该领域企业不仅具备核心专利,还需证明与中芯国际、华为等头部企业的技术合作或订单落地,避免陷入“伪创新”陷阱。某芯片设计企业因发明专利转化率不足(仅15%的专利实现量产)被问询,提示企业需平衡研发投入与产业化效率。
当“技术估值”取代“盈利崇拜”,科创板正加速向“硬科技孵化器”转型。对于企业而言,需把握政策机遇,以“技术原创性+商业化可行性”双轮驱动发展:一方面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建立专利护城河;另一方面明确商业化路径,例如通过与行业龙头合作、签订框架性销售协议等方式证明市场潜力。
对资本市场而言,第五套标准的落地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引导资金流向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推动“技术-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随着红筹回归机制完善,全球资本循环通道进一步打通,一个以创新为底色、包容多元估值体系的资本市场新生态正在形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在这场资本市场的革新中,企业唯有以技术为矛、以合规为盾,方能在“技术穿透式”监管浪潮中脱颖而出,而科创板也将因真实的创新力量注入,成为全球硬科技企业的首选上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