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9日)世界认可日,2025年主题:赋能中小企业发展(SMES)(Accreditation: Empowering Smalland Medium Enterprises)
2007年10月28日,国际认可论坛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悉尼联合召开的大会上确定,自2008年起,每年的6月9日为“世界认可日”。旨在推动认证认可活动在全球的广泛发展。
每年世界认可日,世界各国都将举行纪念活动。我国每年的“世界认可日”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大局,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式多、范围广、影响大,具有国际视野,富有中国特色。社会各方展开广泛交流,彼此增进了解,传递信任,共同推动认证认可的优良实践。中国的“世界认可日”活动,已经成为推动认证认可工作的有力抓手、质量宣传活动的知名品牌。
认可的作用是什么
认可是对合格评定活动的公正性,能力和一致性进行评估的活动。因此,认可在降低贸易和经商成本,向供应链传递信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供应链需要检测,检验,认证等环节的保证。如果缺乏这方面一定程度的信任,货物和服务的自由贸易将可能受到技术性壁垒和低质量产品的阻碍。
通过国际互认,认可为供应链提供支持,各国认可机构通过签署协议,建立起认可国际多边互认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产品和服务在跨国贸易中得到接受。认可国际多边互认体系覆盖的经济体占到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6%,从而构建起一个全球基础设施,对贸易,政府监管提供支持,为供应链提供信心。
金友集团2025年SNEC上海第十八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展邀请函
"技术+环保+社会效益"2025年新能源行业的质量认可工作新趋势
从单一产品性能转向"技术+环保+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企业需在研发阶段即嵌入认证要求,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质量可信度
2025年新能源行业的质量认可形势预计将呈现以下关键趋势和特点,涵盖技术、市场、政策及消费者等多个维度:
1.技术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完善
全球统一标准加速推进:随着新能源产业(如动力电池、氢能、光伏等)的全球化,国际组织(如IEC、ISO)和主要经济体(中、美、欧)将加强合作,推动电池安全、储能效率、碳足迹等核心指标的标准化认证,减少贸易壁垒。
2.全生命周期质量评估成为核心
碳足迹追踪刚性化:欧盟"碳边境税(CBAM)等政策将迫使新能源产品(如电池、风电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碳足迹低的品牌更易获市场认可。
安全标准全面升级,聚焦电池与电气系统
动力电池安全认证强化:新版国家标准对动力电池提出更高要求,包括热失控防护、机械冲击测试(如150焦耳底部撞击)等极限工况验证。
充电设施强制认证:
2025年3月起,充电桩等供电设备需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2026年8月后未认证产品禁产禁销。
双积分政策加严:新规提高新能源积分获取难度,新增电耗、低温续航衰减率等指标,倒逼技术优化。
全生命周期环保管控:新标准要求覆盖材料环保性、生产低碳化及回收环节,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
3.细分领域质量差异化竞争
动力电池:高镍/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认证(如UL1973)、快充周期寿命(如1000次循环后容量=80%)是关键指标,二线厂商需通过第三方检测(如SGS)证明可靠性。
氢能:绿氢制备的ISO14067认证、储氢瓶耐压测试(如Type IV复合材料标准)影响商业化进程,日本(丰田)、中国(亿华通)可能主导相关认证。
光伏:TOPCon/HJT组件的PID(电势诱导衰减)抗性、双面发电率等参数将区分高端与低端市场。
4.政策驱动质量门槛提升
中国:新修订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或强制要求电池健康度(SOH)数据透明化,倒逼企业优化BMS(电池管理系统)。
欧美:美国IRA法案对本土化生产比例的要求、欧盟《新电池法规》的回收材料占比(如2030年钴回收率12%)将重塑供应链质量竞争逻辑。
5.消费者认知与品牌信任重构
质量透明度工具普及:区块链溯源、第三方测评平台直接影响购买决策。
"零缺陷文化兴起:车企(如蔚来、理想)通过OTA升级缺陷修复的能力,将成为用户对"质量的新定义,传统召回模式面临挑战。
6.挑战与风险
技术迭代与认证滞后矛盾:半固态电池、钙钛矿光伏等新技术可能因缺乏快速认证通道而延迟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