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特朗普在白宫发表了一场充满愤怒的讲话:“中国违背了协议!美国不会再当‘好人’了。”这一言辞激烈的表态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媒体中引发了强烈反响,迅速成为讨论的焦点。
自从5月中旬中美在日内瓦签署协议以来,美国的企业依然无法获得足够的稀土资源,尤其是在军事和电动汽车产业上,形势愈发紧张。特斯拉甚至为此发出了“库存告急”的警报,生产线面临严峻压力。
在这些高科技产业中,稀土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一架F-35战斗机就需要大约417公斤的稀土元素,而核潜艇的消声瓦也少不了这些资源。此外,特斯拉的电动机依赖稀土磁铁来提供强大的动力输出。
稀土元素,虽然看似普通,却是现代工业的关键所在。全球大约90%的稀土供应掌握在中国手中。尽管它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不显山露水,但在科技与军事领域,稀土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稀土被誉为“工业的味精”,广泛应用于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到风力发电机及导弹系统等各类现代科技产品和军事装备。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稀土的需求尤为紧迫。例如,F-35战斗机含有约408公斤的稀土材料,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则需要大约230公斤的稀土。
以B-21轰炸机为代表的隐形武器系统,更是对稀土、钛、钨等稀有金属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军工行业的一个突出瓶颈。
2025年第一季度,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因B-21项目亏损了4.77亿美元,股价大跌。业内专家认为,这一亏损与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价格飙升密切相关,也暴露了美国军工业在稀土短缺面前的脆弱性。
稀土的短缺问题不仅影响军工行业,甚至波及到美国的汽车产业。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和汽车制造商协会纷纷致信特朗普,警告如果美国车企无法稳定获得稀土资源,许多本土工厂可能在短短几周内就会面临停产的风险。
2025年4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七种稀土元素和稀土磁铁实施出口限制,此举被广泛解读为对美国贸易行为的精准反击。中国特别管控了包括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重要稀土元素。
紧接着,在5月中旬的日内瓦谈判后,中美双方达成协议,同意在90天内下调115%的关税。然而,协议签署后,中国仅恢复了部分稀土的出口许可,这引发了美国的抱怨,认为这些数量远远不足,供应依旧紧张。
表面上看,稀土供应似乎可调整,但实际上情况复杂。稀土的生产能力本就有限,而中国还必须防范美国通过其他国家如日本和印度进行“中转走私”,将稀土转卖给美国军工企业。
5月15日,中国商务部再度出重拳,全面打击走私稀土活动,要求每批稀土出货都必须有“一次一证”,并严格追踪其流向。这一措施有效切断了美国企业借道“曲线救国”的渠道。
在此背景下,白宫于5月28日宣布对中国实施航空技术和大型飞机发动机禁运,声称这是对中国稀土管控的反制。然而,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举措可能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反而让美国自身也面临风险。
美国的稀土困境,根本上源自战略上的失误。长期以来,美国将稀土加工外包给中国,只专注于资源开采和原料出口。然而,随着中美之间战略竞争的加剧,美国发现自己手中的“稀土王牌”已无法继续发挥作用。
尽管美国拥有180万吨稀土储量,但在2023年的实际产量仅为4.3万吨,而且大部分未经深加工的稀土矿石依然需要出口到中国进行精炼。美国对中国的高度依赖,成为中国施压的关键手段。
稀土元素本身并不稀缺,但其提取与分离技术极为复杂。中国积累了几十年的技术经验,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离心萃取机专利,能将17种稀土元素分离至99.9999%的纯度。
尽管美国曾试图通过控制巴西塞拉韦尔德稀土矿、争取蒙古等资源,但这些努力未能成功。美国在稀土开采方面进行了一定投资,但因缺乏先进的加工技术,最终不得不依赖向中国出售原矿。
稀土提炼不仅需要先进的化学技术,还要符合严格的环保标准。过去,欧美国家因环保压力主动退出了这一产业链,想要重新进入却难度重重。美国的严格环保法规导致其稀土加工成本高昂,技术层面也存在严重断层,进展缓慢。
中国不仅在国内加强了对稀土出口的管理,还扩展了对美国盟友的管控。近期,中国将稀土管控扩展到韩国,警告韩国制造商不要将含有中国稀土的产品提供给美国军方。
这一战略体现了中国的深远眼光。韩国为美国F-35战斗机提供了大约15-20%的关键部件,而这些战斗机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显而易见。韩国的稀土进口中有超过70%来自中国,这为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中国在国内加强了对稀土的管控。2025年5月,长沙召集了十大部门和七个省份的代表,召开了关于战略矿产出口全链条管控的会议,强调必须强化对稀土出口的监控,防止非法流出。
中国还出台了新的稀土出口管理制度,要求每一批稀土都必须单独申请许可证,并提供详细的最终用户信息。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稀土流向的追踪,也有效堵住了监管漏洞。
面对稀土危机,美国不断尝试寻找自救方案。特朗普曾表示,美国与乌克兰的矿产协议可能带来数万亿美元的收益。然而,专家普遍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困难重重,因为乌克兰稀土资源的可行性存疑,而且其他国家缺乏稀土冶炼能力。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是全球除中国之外的主要稀土分离供应商,但近几个月其利润遭遇重大挤压。美国本土的稀土开采项目,特别是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山,也面临技术瓶颈,导致这些储备无法有效利用。
美国政府已将稀土依赖视为国家安全问题。2024年,《国防授权法案》规定,2026年前,美国敏感国防系统不能使用中国稀土,这无疑给承包商带来了合规挑战。
五角大楼已拨款12亿美元用于稀土储备,比2020年增加了三倍。然而,这些努力短期内难以见效。业内预计,如果到2025年下半年仍无法满足供应,许多工厂可能会面临停产的风险。
稀土短缺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全球车企成本上升,印度和日本纷纷寻求中国援助,而美国国内可能面临严重的“供应链灾难”。
在中美稀土博弈中,中国展现了卓越的战略耐心。日内瓦谈判后,中国在联合声明中使用了“暂停或取消”而非“全面解除”的措辞,给未来的谈判留足了余地。中国的稀土管控既精准又温和,既具杀伤力,又能避免激化大规模冲突。
中国在稀土产业的主导地位并非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过去30年,中国一直在稀土开采和精炼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全球约85%的稀土精炼由中国完成,且中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