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 SpaceX 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直言 “4800 亿美元估值听起来太高了” 时,一场关于太空经济估值逻辑的争议瞬间引爆舆论。但更震撼的是他抛出的另一颗 “炸弹”:SpaceX 明年来自太空的商业收入将超过 NASA 全年预算。这不仅是私营航天企业对传统航天巨头的一次实力碾压,更标志着人类太空探索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
一、估值迷雾:4800 亿是泡沫还是远见?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 SpaceX 估值从去年底的 3500 亿美元飙升至 4800 亿美元,但马斯克的否认态度异常坚决:“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个估值的。” 从数据看,这一估值确实存在明显矛盾 —— 根据 2024 年 12 月的内部交易数据,SpaceX 估值为 3500 亿美元319,而 2025 年 6 月的行业分析显示其估值约为 2100 亿美元2。这种波动背后,是资本市场对星链业务的乐观预期与现实盈利的博弈。
星链作为 SpaceX 的核心增长引擎,2025 年预计收入 118 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 76%621。其用户数从 2022 年的 100 万激增至 2025 年的 780 万722,且已实现现金流平衡13。这种爆发式增长让投资者看到了 “太空版亚马逊” 的潜力,但马斯克显然更看重基本面:“估值应基于可持续盈利能力,而非单纯的用户增长。”
二、收入碾压:155 亿到 188 亿,NASA 的黄昏与 SpaceX 的黎明
当马斯克宣布 “SpaceX 今年收入将达 155 亿美元” 时,对比 NASA 2026 财年 188 亿美元的预算45,这场 “大卫与歌利亚” 的对决已见分晓。更值得玩味的是,SpaceX 来自 NASA 的收入仅占 7%6,其核心竞争力来自完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
在猎鹰火箭的辉煌之上,SpaceX 正在铸造新的神话 —— 星舰。这个总长 120 米、可重复使用的重型火箭,设计目标是将 100 吨物资送往火星轨道8。尽管第八次试飞仍以失败告终,但马斯克宣布 “2026 年将实现每周一次发射”8,这种 “快速试错、快速迭代” 的硅谷模式,正在改写航天研发的游戏规则。
更具想象力的是,星舰将搭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擎天柱” 登陆火星8,为 2029 年载人任务铺路。这种 “火箭 + 机器人 + 新能源” 的生态闭环,让 SpaceX 的估值逻辑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航天,而成为人类文明跨星际扩张的基础设施。
四、行业震荡:SpaceX 正在重塑全球航天版图
当 NASA 因预算削减被迫取消火星采样返回等重大项目时45,SpaceX 却在自由市场的驱动下高歌猛进。这种反差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政府主导的航天模式正在被资本与技术驱动的商业航天取代。
在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估值总和仅为 7281 亿元人民币(约 1000 亿美元)10,不及 SpaceX 的一半。而日本丰田投资的 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估值更是微不足道17。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资金规模,更在于技术创新的底层逻辑——SpaceX 用 “第一性原理” 重构火箭制造,将 80% 的部件实现复用9,而传统航天企业仍深陷于官僚体系的桎梏。
结语:当商业航天成为主流,我们准备好了吗?
从猎鹰 1 号的三次失败到星链的全球覆盖,SpaceX 用 23 年时间证明:太空探索可以不依赖政府补贴,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我造血。当马斯克说出 “星链未来可能上市” 时14,他不仅在规划商业路径,更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太空经济不再是烧钱的政治工程,而是能够创造真金白银的商业蓝海。
但问题随之而来:当 SpaceX 的商业收入超过 NASA 预算时,传统航天巨头是否会被彻底颠覆?未来的太空竞赛,究竟是国家主导的技术博弈,还是私营企业的资本狂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