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太平洋之上,七艘满载液化石油气的美国货轮上演了一出 “大掉头” 戏码。它们原本计划在五六月份停靠中国码头,却因关税战的激烈交锋而临时改道,纷纷驶向东南亚。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五月中旬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达成和解,宣布将逐步拆除关税壁垒,这些货轮也未曾有回归之意。中国的塑料厂早已寻得新合作伙伴,来自加拿大和中东的丙烷供应商成功 “上位”,让美国货只能在一边干着急。
这般场景,恰似当下中美贸易的奇幻缩影:白宫这边和解协议的墨迹尚未干透,中国企业那边就已对美国货 “砰” 地一声关上大门。特朗普政府对 “芬太尼问题” 紧抓不放,执意保留 20% 的额外关税,使得实际税率飙升至 30%,这无疑成了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短暂和解?关税博弈的罗生门
时光回溯至 2025 年 5 月,日内瓦见证了一场中美关系的戏剧性转折。双方签署的协议描绘出美好蓝图:分三步走,取消 95% 商品的关税。第一步于七月取消 65% 商品的附加税,第二步在年底再削减 30%,最终在 2026 年夏天实现彻底清零。
乍看之下,美国企业似乎迎来了喘息之机。要知道在关税战的白热化阶段,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综合税率曾一度高达 125%。服装关税达 24%,大豆关税为 18%,美国零售行业叫苦不迭。美国零售联合会估算,若第一阶段降税落地,美国家庭每年可节省 800 美元。
可这和解协议里,却暗藏一颗 “毒丸”—— 特朗普政府执意保留 20% 的 “芬太尼关税”。白宫官员们振振有词,中国学者周密却一语道破玄机:“美方不过是编造借口,继续挥舞关税大棒,本质上仍是‘美国优先’的蛮横逻辑在作祟。”
原本稍有放松的美国企业,心又瞬间揪紧:这实打实的 30% 税率,到底还有没有回旋余地?九十天后,那位热衷发推特的总统会不会再次变卦?信任早已在一轮轮关税冲击下支离破碎。
没有回头路,中国买家的集体转身
在美供应商们蓄势待发,准备重夺中国市场之际,一盆透心凉的冷水从天而降。据彭博社 5 月 26 日调查,几乎没有中国企业恢复大规模采购美国货。
液化石油气(LPG)丙烷市场便是典型例证。那七艘中途改道的美国货轮只是开端,更严重的是,中国塑料工厂已系统性、彻底地转向加拿大和中东供应商。这种 “去美国化” 现象并非常态孤例:
在大宗商品领域,中国早已悄然布局进口转移大计。液化天然气、石油、大豆、棉花等关键物资的进口路线,纷纷转向俄罗斯、巴西、中东等地。
中国买家缘何如此决绝?背后是两点清晰的认知。其一,对特朗普政策的深度不信任。“谁也猜不透他哪天心血来潮,一条推特就加税。” 江苏某化纤企业采购总监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其二,主动降低对美依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考量。鉴于特朗普四年任期内对中国的持续打压,中国企业选择未雨绸缪,提前铺好退路。
这般 “绝不回头” 的态势,正让美国经济承受切肤之痛。美国能源企业仓库积压大量货物,终端扩建计划被迫延期;农业州大豆出口锐减 16.3%,艾奥瓦州农场主望着满仓大豆,眼中满是无奈与心酸。
供应链革命,中国企业的全球棋局
中国企业如今有底气对美国货说 “不”,这背后是其正全力重构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当特朗普在台上高呼 “买美国货” 时,中国企业已在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工厂开足马力生产。
锂电池产业便是绝佳例证。尽管美国国防部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六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可 2024 年中国锂电池对美出口额却逆势上扬,达到 153.15 亿美元新高,占全球出口的四分之一!其背后奥秘何在?
宁德时代与福特在密歇根州合作建电池厂,凭借 “技术授权” 巧妙规避禁令;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基地全速运转,与戴姆勒卡车的合资项目顺利落地;欣旺达在泰国更是大手笔,豪掷 107 亿投资动力电池基地。
半导体领域同样暗流涌动。虽中美协议有所松动,同意放宽 14 纳米及以下设备出口限制,但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悄然突破 50%,7 纳米芯片量产指日可待,谈判桌上天平正悄然倾斜。
“美国推行‘小院高墙’式的精准封锁,到头来可能是自食其果。”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一针见血,“限制越严苛,中国创新与替代的速度就越快,覆盖范围也越广。”
欲罢不能,美国企业的中国困局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中国企业对美国货冷眼旁观时,美国企业却深陷 “中国依赖症”,难以自拔。服装品牌 “积极黑人”(Positive Black)创始人兰尼・史密斯的经历堪称典型案例:2022 年他计划将生产线迁出中国,代理商推荐拉美工厂,隔日却回复 “整个西半球,竟无一家工厂能承接此订单”。
原因残酷却又直白:全球范围内,难以寻得可替代中国制造业生态的土壤。从深圳延伸至广州的庞大产业集群,涵盖织布、染色、裁剪、缝纫等完整工序;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使货物从工厂到港口无缝对接。奢侈品公司思美登(Smythson)试图将一半手袋产能转移至柬埔寨,关税优势丧失后,只能无奈返迁。
护肤设备商普雷蒂卡(Pretica)更是上演 “假性撤离” 闹剧 —— 生产线虽迁至马来西亚,核心关键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公司总裁托马斯・尼科尔斯坦言:“在确保世界一流生产水平上,中国已做到极致。”
美国商会报告中所列数据令人咋舌:若彻底脱钩,美国航空业每年将亏损 380 至 510 亿美元,半导体行业损失更是高达 830 亿美元。如此沉重代价,就连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也难掩震惊。
贸易战未来,三个无法回避的胜负手
中美贸易战的硝烟仍在弥漫,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
技术突围战:中国 7 纳米芯片能否实现量产?若成功,中国在谈判桌上将增添重磅筹码。
中期选举牌:2025 年 11 月美国国会面临换届,农业州选民的强烈不满或促使特朗普调整关税政策。
全球通胀率:IMF 预测 2025 年全球经济增长 3.2%,但若贸易战持续升级,这一数字恐遭重创。
目前最棘手的是,美方或许仍在误判形势,将中国的 “不回头” 视为谈判筹码。却不知,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早已筑起坚固护城河 ——2025 年一季度消费增长高达 14.2%,对 GDP 贡献率超七成,对美贸易占比降至 14%。当美国农业出口预计损失 40 亿美元时,胜负天平已然悄然倾斜。
试想特朗普在密歇根州福特电池厂奠基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他或许未曾留意工地围挡上的中文标识 —— 这座依赖宁德时代技术授权的工厂,恰似中美经贸关系的绝妙隐喻:看似 “美国制造”,实则流淌着中国技术的血液。
“希望大家冷静下来,或许两国政府能静下心来,探寻新的合作共赢之路。” 徐林在上海金融论坛上的话语仍在回荡。
但若要开启这种冷静对话,美方必须先认清现实:关税大棒不仅摧毁了中美贸易关系,更动摇了全球供应链的信任根基。当那七艘改道的液化气船消失在马六甲海峡尽头,一个旧时代已然落幕 —— 中国不再等待美国回头,而美国企业却悲哀地发现,自身离不开中国制造。特朗普挑起的这场贸易豪赌,最终恐无人能全身而退,这场赌局的结局,究竟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