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2025年4月4日,因特朗普重启全面关税战,为了反制,中国宣布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制度,要求采购方须通过审批程序获取许可证。
这一政策迅速引发国际关注,而随着审批流程的实际推进,英国《金融时报》等西方媒体近期频繁怒斥“中国审批速度过慢”,称其难以满足全球供应链需求,甚至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那英媒为什么要这么报道,难道除了中国,其他国家没有稀土吗?
审批延迟
据《金融时报》的报道,尽管中国已开始向部分欧洲企业发放出口许可证,像德国大众汽车,但整体审批速度仍被欧洲行业高管形容为“无法承受”,部分申请需耗时45个工作日以上。
许多欧洲生产链面临“窗口期迅速关闭”的风险,美国企业同样陷入焦虑,他们的其库存仅能维持至2025年底,若供应链中断还将导致F-35战斗机生产线停摆。
表面上看,审批延迟源于中国对出口用途的严格审查,像特斯拉就被要求确保稀土磁铁不用于军事用途,而欧洲企业则需提交“终端用途声明”,证明稀土不会转运至美国。
成都银河磁体等中国企业明确表示,涉及军事用途的申请一概拒绝受理,这种审查流程的复杂性客观上延长了审批时间,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对稀土资源的战略管控意图。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强调,出口管制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而近期打击走私专项行动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中国正通过强化全链条监管巩固对战略矿产的控制权。
中国的技术壁垒与全球依赖
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无可争议,数据显示,全球60%的稀土开采量、92%的精炼产能集中于中国,且中国拥有37项独有提纯专利(纯度达99.999%)。
美国地质调查局指出,美国超过一半的关键矿物依赖中国,包括17种稀土元素,这些资源是F-35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电动汽车电池等高科技产品的核心材料,而中国通过出口管制直接卡住了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的“命脉”。
尽管美国试图通过本土开采或第三国合作摆脱对华依赖,但技术瓶颈使其难以突破,美国开采的稀土原矿仍需运至中国加工,而韩国、日本等国的替代供应因成本过高难以规模化。
中国近期选择性开放对欧洲和越南的出口,却明确排除美国企业,既分化了美欧同盟,又强化了“非美供应链”布局。
中美贸易战的延伸战场
稀土管制本质上是中美贸易战的延伸,2025年5月12日,中美虽达成“90天内互降关税”的联合声明,但中国仅暂停了4月2日后实施针对美国的关税措施,但具体取消了啥,并没有具体说明,其实包括不包括稀土也未定。
这种“选择性松绑”既回应了美方诉求,又保留了施压筹码,分析指出,若美国未履行关税承诺,中国可能进一步收紧管制范围。
通过“定向解禁、精准封锁”的策略,既兑现国际贸易承诺,又确保国家安全,并且许可证明确禁止军事用途和转售美国。
短期内,中国审批延迟已迫使企业调整策略,一家美国音响设备制造商因库存告急尝试空运未获批稀土,结果被海关截留检测。
长期来看,全球供应链将经历结构性调整,欧洲加速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合作开发稀土项目,美国推动《稀土自主法案》以提升本土产能,但这些努力受限于技术和时间成本,难以动摇中国的主导地位。
对中国而言,稀土管制不仅是反制工具,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杠杆,通过提高出口门槛,中国正引导资源向高端制造业集中,同时以环保标准倒逼企业技术革新,2025年,中国稀土战略储备计划增至15万吨,进一步巩固市场价格“稳定器”作用。
结语
尽管国际抱怨声不断,但中国短期内放松管制的可能性极低,中国通过稀土管制,不仅捍卫了自身利益,更重塑了国际规则的话语权。
“中国的反击绝非临时起意,而是从镓锗管制到稀土收紧的连贯阳谋”,未来,各国如何在资源安全与全球化合作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全球经济格局的最终走向。
文章信源:
原文刊登于观察者网---2025.05.19:《英媒抱怨:中国稀土出口许可制度审批速度太慢,远不能满足全球供应链需求》
原文刊登于新华社---2025.04.04:《我国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原文刊登于直新闻---2025.05.09:《中国部署,严打稀土等战略矿产走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