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的中美税收谈判刚刚结束不到四天,美国就坐不住了,紧接着首尔又把中国召集到了会议桌前。此时,美债市场也在剧烈震荡,债务收益率狂飙,36万亿美元的庞大国债几乎让美国喘不过气来。商务部的回应却不急不躁,提出了一个新条件:“如果美国想继续谈判,就先撤掉对中国汽车和钢铝产品的232关税!”
美国的焦虑从未如此明显,稀土资源的紧张、商品出口的低迷,以及特朗普政府的政治面临严重压力。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场二轮谈判,最终谁能笑到最后?
最大的难题,无疑是美国债务危机。5月15日,美国国债收益率呈现飙升态势,30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5%,而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突破了4.5%。这意味着,美国的债务危机正加剧,收益率的快速上涨背后隐含的是巨大的经济风险。
美债是美国经济的命脉,而36万亿美元的国债几乎占据美国一年GDP的两倍,如何避免债务危机,成为美国必须解决的难题。美国历来依赖借新债偿还旧债,可如今,借债市场出现萎缩,问题愈加棘手。
美债的基础便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和硬实力。只要美国的信用坚固,国际投资者才愿意购买其债券;但近年来,美国的信用却因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严重损害。从对邻国巴拿马、加拿大、墨西哥的强硬态度,到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关税,美国与盟友的关系日益紧张,国际资金的信任也急剧下降,导致美债买家纷纷撤离,市场信心动摇。
美债市场的动荡直接导致了收益率的飙升,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更大问题是美国商品在全球市场的销售受阻,尤其是中国。尽管中美刚刚达成降税协议,但中国对美国商品的购买量却始终未见显著增长。
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曾是中国的主要进口商品之一,但如今,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更大规模的能源合作协议,减少了从美国的能源进口。同样,美国的农产品也在中国市场遭遇冷遇,中国通过在巴西的桑托斯港建设专用码头,直接进口巴西粮食,进一步打压了美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美国企业趁着中美暂停关税的机会,疯狂增加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使得美国的贸易逆差更加严重。特朗普的支持基础之一便是能源和农业州的选民,然而随着这些基础行业的萎缩,美国政府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这一次的二次谈判,预计美国希望在能源和农业领域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因为这些领域不仅关乎经济,更关系到政治。更令人头疼的是稀土问题。美国军工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雷达、战机、导弹等高精尖武器的生产都离不开稀土。中国目前对稀土资源实行严格出口管控,直接影响了美国军工的生产进程,尤其是F35战机和F47战机项目的进展。
美国目前迫切希望与中国达成某种协议,缓解稀土供应的压力。对于中国来说,商务部明确表示,若美国真诚希望开展谈判,首先需要撤销对中国的汽车和钢铝产品的232关税。这一条件无疑切中了要害。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钢铝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已然成为全球市场的强劲竞争者。美国若继续坚持232关税,不仅限制了这些产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也错失了与中国合作的商机。
商务部提出这一硬性条件,既是在为中国企业争取更多市场空间,也是在提醒美国政府,想要获得合作,必须首先展现诚意。美国能否在政治压力和特朗普的强硬态度下做出让步,成为了这场博弈中的关键。
接下来的谈判,将是一场耐力与智慧的较量,谁能最终占据上风,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