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由于市场政策的收紧和国际环境不断地变化,国内上市道路日趋严格,许多医疗企业更是转向港交所。截至2025年3月,已有超70家企业通过港交所18A规则完成上市,总募资额突破千亿港元,成为亚洲最大的生物科技融资平台。
2024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推出了5项促进资本市场对港合作的措施;而10月18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的审批流程时间表。这些举措为内地医疗健康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吸引了更多医疗保健企业选择港股作为IPO的首选路径。
港股市场近年来已成为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的重要融资平台,这一现象的背后涉及政策支持、行业趋势、融资需求及市场结构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1)政策驱动:港股18A规则的核心吸引力
港交所于2018年修订《上市规则》第18A章,允许未盈利、无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成为全球首个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开放的主流资本市场。这一政策直接降低了生物科技企业的上市门槛,尤其是对依赖长期研发投入的创新药企而言,提供了关键融资渠道。
(2)配套制度优化
港交所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快速上市通道,缩短审核周期至30个工作日,提升效率。不仅如此,港股市场还连接国际资本,有助于企业吸引全球投资者,从而拓展海外市场的合作。
其一是,原本计划在美股或A股上市的企业转向港股。这一趋势在2024年表现尤为明显,反映出企业对资本市场动态的灵活应对能力。
华昊中天:从科创板折戟到港股突围
作为以合成生物学技术驱动的生物医药企业,华昊中天曾于2022年7月冲刺科创板,原计划募资15亿元用于肿瘤创新药研发。但在2023年5月撤回科创板申请后,公司迅速调整战略,于2024年1月递交港股招股书,并最终在10月31日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这一转向背后,既因A股IPO审核趋严,也因港股18A规则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更强。华昊中天的核心产品优替德隆注射液作为全球唯一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的化疗创新药,在港股上市后获得市场高度关注,首日开盘涨幅30%。
轩竹生物:从科创板终止到港股分拆上市
作为四环医药(0460.HK)子公司,轩竹生物曾于2023年3月冲刺科创板,但因审核焦点集中在技术优势披露不足及商业化规划不明确,最终于2024年5月撤回申请。同年11月,公司通过港股分拆上市路径递交招股书,成为港股市场又一生物医疗新贵。此次转向不仅解决了A股审核周期过长的问题,还通过港股国际化平台吸引了全球资本对其管线价值的认可。
其二在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已逐步迈入成熟发展阶段,登陆二级市场成为行业技术转化与商业价值实现的必然选择。
尽管港股18A板块整体募资规模庞大,但个体差异显著。百济神州以70.85亿港元的募资额成为行业标杆,而润迈德- B仅募资1.49亿港元,两者相差近50倍。
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市场回暖催生了映恩生物等明星案例——这家ADC药物研发企业以16.4亿港元募资额创下2022年以来18A板块最大 IPO纪录,国际配售倍数超14倍,吸引BioNTech等15家全球资本作为基石投资者。
港股已成为生物医药企业应对资本市场波动的 “缓冲带”,其多元化的上市路径和国际化属性,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将其作为首选或备选上市地。华谊信资本是一家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境外上市辅导团队,优质的团队成员和多年积攒的辅导经验,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境外上市过程中的各种难题,确保企业顺利步入资本市场,实现企业的上市目标和战略化发展。若您有赴港/赴美上市的需求,欢迎进一步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