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美国再次挑起关税战之后,突然发现不但没能干掉中国,反而将自己拖进了泥潭,不过特朗普应该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因此早在第一个任期内,就已经留好了后手。
说起来这个后手真的有点夸张,就是要扶持出另一个“中国”,而且为了让这个计划可行,美国一次就准备好了两个备选国家,到底是谁,这么“幸运”?美国的策略又是否可行?
美国的担忧
奥巴马政府时期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美国开始采取限制中国的措施,但结果显而易见,不但没能阻止中国的反战,反而眼睁睁看着中国一步步壮大。
于是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和技术封锁加剧了中美关系的紧张,通过加征关税和限制技术,美国试图削弱中国,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全球供应链被打乱,美国经济也受到不利影响。
之后拜登政府改变了策略,转为联合盟友,采取间接施压和合作的方式来制衡中国,策略更加注重合作和迂回,就像二战后美国扶持西欧和日本对抗苏联一样,美国试图在亚洲复制这种模式。
美国改变对华战略,不是突然的想法,而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美国没有料到中国经济这么有活力,恢复得这么快,而且即使遭遇贸易战和技术限制,中国经济仍然增长迅速,制造业和供应链也很稳定。
再者,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反而伤及自身,贸易战打乱了全球供货链条,美国经济也因此受到波及,原有的生产和供应秩序被打乱,这让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力图找到更有效的策略,来应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一些美国智库和专家提出了类似“复刻中国”的策略,他们的想法是,与其直接跟中国硬碰硬,不如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起来,变成新的经济和战略要地,这样可以分散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减轻中国面临的压力。
这个策略有点像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都是通过给钱给技术来支持盟友,以此来应对潜在的竞争者,但“复刻中国”战略又不同于当年的马歇尔计划,它想要实现的目标更复杂,遇到的难题也更多。
这是因为中国和二战后的苏联情况不一样,苏联当时基本上没有参与世界经济,而中国现在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这种深度融合使得复制中国的模式变得更加困难,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美国的战略选择
美国积极推动“复刻中国”战略,一下就选定了印度和越南这两个目标,印度拥有14亿人口,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印度的人口结构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8岁,而且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这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同时,印度的科技产业也在快速发展,班加罗尔等城市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IT外包中心,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苹果、三星等大型企业也开始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印度,因此怎么看,起码都有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
至于越南则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优惠的贸易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成为了企业分散风险,寻求“中国+1”策略的理想选择,在胡志明市附近的工业园区内,不少大型企业纷纷设立工厂,促使越南迅速崛起为一个新兴的制造业中心。
与此同时,印度掌握着印度洋的战略要地,而越南则扼守南海的关键位置,两国在地理位置上都对中国的地缘政治产生着影响,正是因为它们对美国来说各有价值,因此才会成为被美国选择的培养目标。
而为了帮助印度和越南发展,美国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都做了很多工作,在经济上,美国和印度成了好伙伴,一起做生意、投资,搞技术合作,比如,美国承诺给印度50亿美元,帮助他们发展新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
对越南,美国增加了援助,还鼓励美国公司去越南投资,2022年,美国公司在越南投资了15亿美元以上,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和纺织品行业,对越南来说,这些投资确实至关重要,因此也心甘情愿成为美国的马前卒。
在军事上,美国和印度签了很多军事协议,共享情报,一起搞联合军演,还卖给印度先进的武器,比如P-8I反潜机和阿帕奇直升机;对越南则取消了武器禁运,还给越南提供了一些军事设备,比如巡逻艇和无人机。
除此之外,美国还在外交方面积极行动。美国的高层官员经常访问印度和越南,还在国际会议上支持这两个国家,美国甚至支持印度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然而再怎么努力,想要复制中国的想法都有点异想天开。
“复刻中国”战略的挑战与局限”
尽管美国花了很多力气想复制中国的成功模式,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印度和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成了两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印度的铁路老化,公路拥堵,港口效率不高,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越南则面临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港口和铁路也难以支撑其出口需求,这些基础设施问题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和越南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印度的联邦制导致地方利益冲突不断,土地和劳工制度的改革也面临阻力;越南的政治体制与美国的价值观有所不同,这也可能影响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更关键的一点,印度和越南的经济和中国联系紧密,想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不容易,印度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电子产品、机械和药品等重要物资,越南的制造业也很依赖中国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这种依赖关系让“去中国化”这条路变得愈加难走。
结语
长远看,印度和越南要是真起来了,亚洲会更“多极化”,印度可能在南亚和印度洋更有话语权,越南在东南亚也能分一杯羹。
可这不代表中国会下去,而是多几个玩家分蛋糕,对美国来说,这能分散对中国的依赖,但想完全取代中国,短时间内是痴人说梦,不是吗?
信息来源:
参考消息2024-02-13《专家称越南难以在供应链中取代中国》
环球网2025-01-03《「环时深度」“替代中国”论调为何越来越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