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欧洲航空安全局突然放出一句话:“C919至少还得等三到六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通知,而是把本应2025年到手的适航证,生生往后推。甚至都没有给出任何技术性解释,仿佛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架国家级大飞机的命运。这一刀来得突然,太硬,也太熟悉。
欧洲那边之前口口声声说要加强中欧合作,航空适航互认协议也签得清清楚楚。2022年还公开宣称要在2025年前完成C919的欧洲适航审查流程。结果这边中国商飞刚刚提交了全部材料,流程推进顺利,人家却突然来一句“计划不变,但不执行”。一张嘴,三年就被抹掉。这不是耍赖,是赤裸裸的游戏规则改写。
事情传出来第一时间,我还以为是假消息。结果路透社已经证实,欧空局明确告知中方:今年不会授予适航证。理由?模糊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现实一点点拼起来,背后的棋局却越来越清晰。前几天欧洲议会刚通过新一轮对华关税建议,美国那边则在催促盟友“围堵中国航空工业”。
细节更耐人寻味。一方面,欧盟代表团最近频繁施压,要我们加大采购空客订单,尤其是A320系列。而与此美国在全球市场上的波音737 MAX遭遇多国拒收,尤其在亚洲和非洲市场频频出局。如果这个时间节点,C919成功拿下欧洲适航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全球大飞机市场,中国将真正拥有一个和空客、波音并列的竞争者。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
看得出,他们慌了。波音的隐患不是秘密:自2018年起连续几起坠机事故、质量问题、生产缺陷,连美国国内都已经开始抵触。而C919在国内航线上,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五万多小时安全飞行记录,乘客评价稳定,航司反馈积极。明摆着的事,谁都看得出这款国产大飞机正在一步步走向国际舞台。
可欧洲说等三到六年。这不是要查数据,也不是要求补交资料。是直接封锁进程。这不是审查,这是人为拖延。是把技术问题政治化,把市场竞争变成地缘施压的工具。
不只是飞机这么简单。看看今年的中欧贸易博弈,就知道这场推迟背后隐藏的盘算有多深。欧盟想让我们多买他们的车、葡萄酒和农产品,又要我们在新能源车出口上让步,同时希望我们再订几百架空客。他们很清楚,中国航空市场太大了,大到足以决定一家飞机制造商的生死。
别以为这是空口分析。2023年,中国商飞仅在国内市场就接到近1200架C919订单,基本锁定未来十年产能。而一旦打开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适航这扇门,亚非拉随之而动,将直接威胁波音和空客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这种影响,是他们最担心的。
所以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根本不是。这是典型的“你可以进步,但不能太快”,甚至不能超过他们预设的速度和轨道。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回想起来,从华为到中芯,从5G到光刻机,哪一次不是在快要突破的时候被“紧急叫停”?他们从来都不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对,而是因为我们做得太对。C919现在面对的,是同样的阻力。
但阻力不会让我们停下。更不会回头。C919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它是我们几十年砥砺追赶后的成果。是全球少数几个能独立研制大飞机国家之一的象征。不让进门,那就自己把门造出来。等三年、等六年,我们可以等。但他们是否能承担三年、六年后中国航空工业真正腾飞的后果?
一句话,一纸通告,想要改写中国大飞机的命运?没那么容易。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推迟,但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