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荣昌卤鹅哥”用家乡美食“投喂”国际网红,相关话题成为全网热搜,推动 荣昌卤鹅强势“出圈”,最高的卤鹅企业销量增长1000%,为荣昌卤鹅行业带来宝贵发展机遇。
做大做强的鹅经济,离不开专业规范的制作工艺。这场看似偶然事件的背后,蕴藏着重庆 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支点,撬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的系统性实践。
规范特色产业的“基因标准”
一只卤鹅,
带来的不仅是全球流量,
更是一座城市对本土文化的自信重塑;
一项考核,
认证的不仅是职业技能,
更是一条“让传统对接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烹制完成的卤鹅出炉。
“我们 围绕‘荣昌卤鹅师’劳务品牌建设,构建起严格且完善的技能考核与培训标准体系。”荣昌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培养过程中,重庆非常注重技艺传承与创新,邀请非遗传承人、行业带头人亲临现场教学,分享宝贵经验与精湛技艺,把握住精髓要义,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
荣昌卤鹅制作技能培训班开班。
荣昌区卤鹅协会会长、荣昌三惠鹅府创始人邹朝文介绍卤鹅市场化营销策略。
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是国家针对单一职业技能建立的标准化评价体系,既是技能人才评价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也是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重庆 以劳务品牌技能培训为抓手,积极推动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将传统美食技艺转化为标准化、产业化的职业技能体系,带动区域特色劳务品牌升级。
以“荣昌卤鹅”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为例,规范了从香辛料认知、食材准备、吊汤、糖色制作、卤水调兑到白鹅选用及加工、卤制技艺、装盘调味等一系列制作流程的技能操作要求。通过 系统化的专业培训、 标准化的资质认证以及 品牌化的广泛推广,将传统卤鹅制作工艺与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深度融合,致力培育出一大批技艺精湛、专业素养过硬的卤鹅师傅,助推地方特色产业迭代升级。
荣昌卤鹅制作成品及所需香辛料。
打造地域标签的“重庆智慧”
为更好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传承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重庆积极布局,精心培育出“重庆小面制作”“火锅调味”“武隆羊角豆干制作”“北碚静观蜡梅种苗繁育”“丰都麻辣鸡块制作”“酉州苗绣”“黔江鸡杂制作”“忠橙栽培管护”等带有地域标签的特色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共计25项,涉及14个区县,形成极具特色的“ 区域专项品牌”。近年来,已有近万人参加特色专项考核,带动了就业创业。
重庆市地域特色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各区分布情况。
在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近期公布的 国家级地方精品特色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中,“ 重庆小面制作”和“ 火锅调味”成功入选。近几年,已有超6万人参加“重庆小面制作”、8万余人参加“火锅调味”专项考核,创造了16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重庆小面和重庆火锅全产业链带来高达100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
入选国家级地方精品特色专项,不仅是国家层面对重庆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推动就业创业、助力产业升级以及乡村振兴成果的高度认可,还为全国特色产业技能人才培育贡献了宝贵经验。
提升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
专项职业能力作为可就业的最小技能单元,劳动者经过专业指导和相应的技能培训,考核通过后就具备了从事某项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将获得由人社部门颁发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可凭借此项能力就业谋生。
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可以提升个人的职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发展对特定技能的需求,获得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平台。用人单位通过考核筛选出符合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工艺水平标准。同时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评价对人才培养指挥棒的作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据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重庆产业发展实际,重点聚焦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等领域,目前已累计开发了258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覆盖数字技能、康养服务、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绿色经济、乡村振兴、生活服务、非遗等行业领域。目前,重庆市参与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人数已达到60万人次,获证人数57万人,成为促进众多劳动者掌握技能技艺、实现就业创业、走向成才道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六类人员”,即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以及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 每人每年还可享受1次职业技能评价补贴,每人累计可享受3次。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重庆将继续聚焦本土特色资源,进一步深入挖掘更多兼具传统底蕴与市场活力的专项职业技能项目,持续推动 “产业+技能+评价+就业”技能生态链的打造,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