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奇
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位于太仓双凤镇的芯辰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捷报频传——
投产仅半年的芯辰半导体项目斩获数千万元订单,提前锁定全年任务量;团队自研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光纤探针成功通过客户测试验证,综合性能优于国外一流产品,打破了海外厂商的长期垄断。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来自一支博士生占比超80%的精英团队。从2021年开启创业之路,到2022年在太仓注册,再到去年10月项目正式投产,芯辰半导体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自主产业化的“芯”路历程。
“实验室成果绝不能只躺在论文里!”回顾创业初期,芯辰半导体董事长潘教青教授感触颇深。彼时,国产中高端光芯片的核心性能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尚存差距,市场占有率较低。
也正因如此,当深创投抛来亿元量级融资的橄榄枝时,面对从学术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巨大跨度,潘教青教授毅然选择走出舒适区——将论文“钉”在产线上。双方以技术转化为核心目标,共同推动芯辰半导体的创立。
目标既定,为这场跨界“芯”征程找一个理想起点至关重要。芯辰半导体总经理张冶金教授透露,项目选址阶段,潘教青教授亲自带队考察了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最终被太仓的专业与诚意打动。“太仓不仅有完备的产线建设条件,政府部门在基建、环评等环节的支持更让我们的项目推进事半功倍。”
据悉,针对芯辰发展基金、特种仓库等需求,双凤镇大胆决策,从现有企业回购土地厂房,成立专班帮助企业改造,并投放战略性基金,为项目投产加码太仓速度。与此同时,芯辰半导体团队也在用事必躬亲的实干精神,回应太仓的优质服务。
去年4月,芯辰首批科研人员来到厂房。当时,车间的超净间虽已具备基本条件,但外围施工尚未完成,咨询后得到的高报价和长周期让团队犯了难。“科研项目等不得也慢不得。”面对时间和资金的双重挑战,张冶金决定亲自带领团队施工。
就这样,一支特殊的“施工队”组建起来。厂房外,科研人员亲自铺设钢板,将第一批半导体工艺设备搬入超净间;车间里,博士拉电缆、教授安挡板,与工人师傅并肩作战,加班加点突击施工。
“到了夏天,大家顶着高温继续工作,送货的工人看见了还问哪里找来的工人这么拼。”提起那段日子,张冶金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在他看来,这种“既拿仪器又扛钢板”的精神,也延续到技术攻坚的每个细节。
SEM-FIB设备完成调试并对外开放,高端光电子芯片生产线成功运行,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成功量产……落户以来,芯辰半导体立足IDM模式,不断破解光芯片技术“卡脖子”难题。面向未来,张冶金和团队成员信心满怀,“我们将持续研发高端芯片,打造中国一流的光芯片企业。”
眼下,借助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生态,芯辰正积极为其他半导体企业提供初期产品研发、中试与代工等服务,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太仓。今年初,极光星通、中科芯晟两个项目落户双凤,将与芯辰光芯片项目串联起一条光通信产业链。
双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产业向“芯”、发展提质、聚链成群,深入推进“巢凤更新”工程盘活存量资源,重点建设双辰科创谷等载体平台,助力太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圈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