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时薪70找家教被群嘲:要求211女生,谈吐得体,还要做午饭!
啥叫“异想天开”?
异,就是不同,不一般。
想,是想法,是期待。
天,可以理解为天花板,或者说认知的边界。
开,就是打开了。
合起来,似乎是说,想法突破了天际,有点不着边际。
但谁心里没点“异想天开”的期待呢?
尤其是在为孩子打算的时候。
总想用有限的资源,撬动一个尽可能美好的未来。
最近,网上就真有人把这“异想天开”给实践了。
一位家长,坐标据说是上海,要给孩子找个家教。
听起来挺正常,对吧?
要求也不算特别离谱,点名要211大学的在读女生。
成绩好,形象好,这都说得过去。
家长希望老师能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嘛。
还要求谈吐得体,嗯,家教老师言传身教,这个要求合情合理。
可接下来,画风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时薪开价70元。
这个价位,在一线城市,请个大学生家教,不算特别高,但也勉强在行情区间内晃悠。
关键是,附加条件来了,而且不止一个。
这位211毕业、谈吐得体的女家教,除了教课,还得负责给孩子做午饭。
对,你没看错,做、午、饭。
这就让很多人坐不住了。
消息一传开,家长的帖子评论区瞬间就炸了锅。
嘲讽声、质疑声,简直像开了闸的洪水,铺天盖地。
“时薪70?现在市场价保姆多少钱一小时?你这还附加211学历和教学技能?”
“这是找家教还是找全能女仆?是不是还得负责打扫卫生啊?”
“重新定义了‘性价比’,我愿称之为异想天开的天花板。”
“211的女生,辛辛苦苦考上大学,是为了去给你家70块钱一小时做饭的?”
家长的本意,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是真心觉得,大学生嘛,年轻活泼,顺便做个饭也不是什么登天难事。
还能省下单独请做饭阿姨的钱,一举两得,多划算。
可能在他/她看来,这70块钱买到的,不仅是教学服务,还附赠了午餐解决方案。
但网友们显然不买这个账。
大家普遍觉得,这是对知识分子的不尊重,也是对教育劳动的价值的严重低估。
这事儿,看着是个案,像个网络段子。
但往深里琢磨琢磨,它其实挺能折射出当下社会某些层面,对于不同劳动价值认知的混乱和错位。
请家教,本质上是购买一种教育服务。
家长支付的费用,理应对应的是老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211大学的标签,代表着这位女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国家对其学习能力的一种认证。
谈吐得体,是个人素养,也是家教工作中重要的软实力。
这些,都属于智力劳动和专业技能的范畴。
而做午饭呢?这属于生活服务类劳动。
它的技能要求、工作性质,与教书育人截然不同。
这位家长,试图用一份打包的、且相对偏低的价格,去同时购买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服务。
这就显得有些“异想天开”了,也难怪会引来群嘲。
《论语》里记载,樊迟想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
孔子他说:“吾不如老农。”又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孔子并非鄙视农业劳动,他表达的是“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责任与专长——“君子谋道不谋食”。
农人有农人的技艺与价值。
让一个以传授知识、启发心智为主要职责的“师者”,去做与其核心专业技能关联不大的庖厨之事,并且在报酬上没有体现出对这份额外劳动的尊重,这在哪朝哪代,恐怕都容易引人非议。
当然,不是说大学生就不能做饭,或者做饭这件事本身有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这份“家教”工作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当附加的要求,开始模糊甚至僭越了核心价值本身,把家教老师往保姆、厨师的方向推,还只愿意付一份家教的钱(甚至可能还低于市场价),这就触碰了很多人心里那杆关于“尊重”和“公平”的秤。
这背后,可能是一种极致的“功利主义”算计,觉得能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就是赚到了。
也可能,是一种潜意识里对“知识”价值的轻视。
觉得读书人嘛,“百无一用是书生”,动动嘴皮子,不就是陪孩子说说话、看看作业?又不费什么力气,顺手做个饭算得了什么?
这种想法,恰恰忽视了高质量教学背后,需要付出的深厚知识积累、备课的精力、沟通的技巧,以及那份沉甸甸的教育责任。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等价交换,一分钱一分货。
你想要法拉利的性能,却只愿意出五菱宏光的价钱,这本身就不太现实。
更何况,你还要求这辆“五菱宏光”不仅要跑得快,还得能下地耕田、上街拉货。
用买白菜的钱,想请御膳房的大厨,还要求人家自带食材、包揽后厨所有活计,这现实吗?
《礼记·学记》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师严,然后道尊。”
只有老师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他所传授的知识、道理,才能真正被重视,教育的效果才可能最大化。
这位家长的招聘要求,或许并没有多少主观恶意。
更多是反映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一些人对于服务、价值、尊重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模糊甚至混乱的阶段。
尊重知识,尊重专业,也尊重每一份劳动付出背后应有的价值。
这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礼仪。
明码标价的世界里,期待值和付出的成本,最好还是能够大致匹配。
别让一份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待,最终在别人眼中,真的成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用不匹配的代价,也很难请到真正让你满意的人。
这道理,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