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印度雇佣数千名合同工。图为位于泰米尔纳德邦斯里佩鲁姆布杜尔的富士康工厂。
自四年前启动总额高达230亿美元的制造业激励计划以来,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吸引全球制造企业转移生产线,从而提高国内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原本设想到2025年将制造业比例提升至25%的宏伟目标,如今却面临实际执行效果不佳、企业参与积极性低、补贴发放迟缓等诸多问题。最新消息显示,印度总理莫迪政府正计划终止这一激励计划,局部试点行业之外的扩展将不再考虑,而企业生产目标和补贴期限也将停留在原有框架内。
自计划启动之初,印度政府就试图通过现金奖励的方式鼓励全球知名企业将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包括苹果供应链上的富士康、以及印度本土企业信实工业在内,约有750家公司签署了这一挂钩激励协议。根据协议,参与企业只要在既定的生产期限内达到一定目标,就能获得政府发放的现金奖励。然而,公开记录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参与计划的企业实际生产货值仅为1519亿3000万美元,占原定目标的37%,而政府发放的补贴金额仅为17亿3000万美元;而截至2024年11月,虽然生产总值达到了1630亿美元,但整体激励效应仍然远低于预期。
多位政府内部官员透露,激励计划成效不佳主要原因有三:首先,不少企业在签署协议后并未启动生产线,或是启动后增长缓慢;其次,补贴发放存在拖延和执行不到位问题,导致一些达到生产目标的企业迟迟未能收到奖励;再次,计划设计存在局限,仅覆盖14个试点行业,未能覆盖整个制造业全链条,难以形成普遍性推动作用。
此外,印度国内部分行业如制药和手机制造业表现较为抢眼,但在可再生能源、钢铁、纺织等传统制造领域,进展则相对缓慢。商务部数据显示,自激励计划推出以来,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占比从15.4%反而下降至14.3%,远未实现提升的目标。政府部门与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激励计划可能成为振兴制造业的“最后机会”,如果这一大型计划都未能奏效,那么其他补充性措施能否成功仍是个未知数。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印度政府正在权衡继续推行还是终止激励计划。多位官员透露,目前政府决定不再将该计划扩展至试点之外的其他行业,也不打算延长既定的生产期限。换句话说,政府可能会以“阶段性总结”的方式终止这一激励政策,将资源集中用于试点行业的后续巩固,而未来则寻求替代方案以推动制造业升级。
政府内部人士称,“终止激励计划并不代表放弃振兴制造业的宏愿。相反,我们正在考虑如何调整政策,采纳更多措施吸引外国投资,改进营商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专家认为,新方案可能会更加注重吸引外资、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而不单纯依赖现金奖励。
印度制造业激励计划的失败,也让人看到了全球制造业转移中的复杂局面。近年来,中美在高科技和制造业领域的激烈竞争,使得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布局不断调整。印度试图借助激励政策吸引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转移生产,但现实却是,许多企业在权衡成本、技术支持和市场准入等多方面因素后,仍选择留在竞争激烈但更为成熟的中国市场。此外,美国特朗普政府曾对中国制造业施以高关税和其他贸易制裁,而印度面临的不仅有中国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挑战。
在这种多重压力下,印度政府的激励计划显得举步维艰。国际投资者和企业在评估转移生产基地的过程中,更关注稳定的政策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明确的市场前景。激励计划实施效果不佳,无疑使得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失去了部分竞争优势。对此,业内专家指出,莫迪政府需要制定更为综合和长远的战略措施,不仅要通过激励政策推动制造业发展,还要改善物流、降低税负、加强劳动力培训,以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产业生态圈。
消息传出后,印度国内外媒体纷纷关注这一事件。部分参与激励计划的企业表示,政府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原本预期中的现金补贴无法按时兑现,生产投资也因此受到了极大影响。富士康等大型跨国企业的代表则认为,激励计划的终止并不意味着印度放弃制造业振兴,而应视为政府政策调整的一部分,希望未来能出台更加切实有效的新举措。
与此同时,印度民间对制造业发展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很多经济学家和政策研究者在公开论坛上指出,印度必须正视当前制造业占比下降的现实问题,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印度政府四年前启动的230亿美元制造业激励计划,原本旨在扭转贸易逆差、提升国内制造业比重,但实际效果却远未达到预期。随着大量企业未能启动生产、补贴发放迟缓以及行业整体表现不佳,政府决定终止该计划,并寻求新的替代政策。当前,印度不仅面临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双重竞争压力,更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
未来几年内,印度是否能借此逆转颓势,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