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说,生产力非平衡结构存在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其外部环境(发达国家)影响及其内部脱节的技术经济联系特征所决定的,与发达国家新质生产力演变的“自然进化”过程比较,其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过程出现强烈扭曲特征:
1.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总体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经济诱惑力。发达国家掌握着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技术和设备,通过各种形式的影响,客观上促成了发展中国家急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愿望和形式。但这时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演变已不再是其自身“自然进化”的产物,而只是从其外部以各种直接(强行)引入的结果。
2.新质生产力形成所需大量投资的初始来源及其形成速度,大大影响着原有生产力发展的相对速度,亦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将远远大于原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客观上造成了新旧生产力发展之间联系减弱的趋势,最终形成不同生产力共存的扭曲机制。
3.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总体生产力水平相差悬殊,仅依靠短期有限的投资和高素质劳动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存在赶上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机会。因此,先进技术、设备等的直接引进,虽然大大缩短了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过程,但这种直接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视为简单地引进,难以完成新质生产力的蜕变过程,形成总体生产力“自然进化”的内生机制。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新质生产力往往具有强烈自我循环倾向,从而进一步形成了生产力非平衡结构演变的特征。(参考2017年0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璋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