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下午,群学书院联袂梅园经典共读小组举办线上读书沙龙,围绕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李修建老师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李继锋老师以线上共读的方式进行了一次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巡礼,这是小组下半年推出的“思虑二十世纪”之“二十世纪思想”系列共读沙龙中的最后一场活动。
本文为沙龙发言纪要,有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志愿者叶玲玉整理。
共读《美的历程》
文 | 叶玲玉
主讲部分
主讲人:李修建
《美的历程》是一本关于中国美学、其影响又远远超出了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作为一本受众群体非常庞大的畅销书,从1981年出版至今,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中国文化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也想通过一个基本的导读,带领各位书友一同梳理这本书的线索。
本书作者李泽厚先生生于1930年,2021年去世。他出生在武汉,籍贯是湖南长沙人。李泽厚先生幼时家境很好,父亲是银行职员,英文很好,却在他幼年就去世了,只留母亲独自抚养他兄弟二人,家境自此艰难。稍长些,李泽厚的母亲也过世了,这些经历让我们很容易将他与鲁迅联系起来。事实上,鲁迅及其作品确实对李泽厚先生的性格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喜欢阅读冰心的文章,后者能够为他幼年的心灵带来一股暖意和温情。初中毕业后,李泽厚考上了当时湖南省最好的中学,然而因为经济原因,他选择转向师范学校就读。师范毕业后,李泽厚当了一年小学老师,到了1950年,他考进了北大哲学系。
■ 1979年秋,李泽厚在北京十渡(图源: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在北大哲学系读了4年书后,由于身体原因,毕业后李泽厚暂缓了1年就业,1955年,李泽厚前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49年之后,中国出现了两次“美学热”,一次是在上世纪5、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第二次是80年代美学热,这两次美学热中,李泽厚都是一个亲身参与者和引领者。1956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波美学热,正是在这场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先生开始崭露头角,并且成为主角之一。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 80年代初,李泽厚与伍蠡甫、朱光潜、洪毅然(图源: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两次美学热都与当时的政治关系密切。发生在1950年代的美学热,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对知识分子进行的思想改造。当时,改造的对象选择从美学家切入,在李泽厚之前有两代美学家,第一代以蔡元培、王国维为代表,第二代则以朱光潜、宗白华为代表,李泽厚就是第三代美学家的代表之一。建国之后,朱光潜是国内最有名的美学家,他是北大一级教授,而当时同在北大的宗白华先生是四级教授,两个人身份上有比较大的差距,朱光潜曾于欧洲留学,他接受的美学思想更偏向于审美心理学,如“美是直觉”、“美在距离”等,这些多被视作资产阶级的美学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主张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要求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相关部门找到朱光潜,希望他能够对自己的美学思想展开一番批判,朱先生很配合,写了一篇名为《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很快形成一个讨论的热潮,全国上下围绕美学的本质问题展开探讨。当时的参与者遍布全国,除了朱光潜这样已经成名的美学家,一些正在上学的、年轻的学生也参与到讨论之中,甚至还有像姚文元等我们熟知的一些政治人物也写文章参加,因此,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美学讨论热潮。几年下来,出版了共有6卷本的美学讨论文集。
当时的李泽厚先生刚参加工作,他对美学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就开始写文章参与讨论。朱光潜看到了他的文章十分欣赏,认为“所有批评我的文章只有这一篇写得最好”,李泽厚因此一举成名。当时的讨论形成了三大派:一派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的;社科院的蔡仪是坚定的客观派,认为美就是客观的,不存在主客观统一,他的观点也受到了包括李泽厚在内的很多人的批判,大家觉得过于机械;还有一派认为美在主安排,持这一观念的主要代表是高尔泰。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这几大派的讨论秉持着一个学术为主的立场与原则,尽管措辞会很激烈、政治化,整体而言,还是对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如李泽厚这样的年轻人也加入其中,并在之后成为美学的中坚力量,比如80年代成名的周来祥、叶朗等。到了80年代,经过10多年的特殊历史时期之后,整个社会在压抑之下如饥似渴——不仅是物质上、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匮乏,在此背景下,关于美的问题再度成为了社会解放、文化启蒙的切入口。
80年代不仅是美学热,同时也是文学热,伤痛文学、新文学、诗歌百花齐放,流行音乐、时尚服装、电影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美学热中,李泽厚是绝对的领军人物,他先后推出了《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等著作,除此之外,他还有《论语今读》《李泽厚对话集》等作品。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在一次访谈中,他曾说自己是“四个静悄悄”:他一辈子不报课题、项目,写书、写文章钱从来不对别人说,此为“静悄悄地写”;写完,是“静悄悄地读”;不演讲、不开会、不上电视,是为“静悄悄地活”;死的时候除了家里人不希望有人知道,是为“静悄悄地死”。最后这一条没有做到,两年前李先生去世时,媒体铺天盖地地怀念他,其实也是在怀念那样一个时代。
《美的历程》一书有很多版本,最早是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后来社科出版社又出了10多个版本,除了国内版本之外,英、日、韩等译本也有很多。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说,这本书不是他最重要的一本书,但却是最受读者关注的一步著作。那么,在“文革”刚结束的1980年,李泽厚就推出了这样一部作品,他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 《美的历程》80年代部分版本
■ 《美的历程》部分新版本
在李先生本人的一些文章、自述和访谈中,他都对这个问题作过解答。1978年,李泽厚所在的哲学所美学教研室成立,然而建国之后,国内高校文科教材较为混乱,没有一部关于中国美学史的著作,中宣部希望组织一批专家来编写文科教材,美学领域也邀请了国内最知名的一流美学家共同参与。李泽厚先生就是重要参与者之一,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整体框架,都借鉴了很多李泽厚的思想。西方美学史由朱光潜先生引进,进展得较为顺利,而中国美学史这套书却迟迟未曾出版。李先生就提议编写一部三卷本的中国美学史,起初,社科院打算一人一章地写,却发现大家风格很不统一、难以成书,正在此时武汉大学的刘纲纪老师参与了进来,他的写作能力比较强,很快就写出了先秦、魏晋南北朝两卷,最终与李泽厚先生合写出了《中国美学史》。
在撰写《中国美学史》的过程中,李泽厚梳理了过去的积累,想粗浅地勾画出一个整体轮廓,作为中国美学学习的引导。从1978年起,他开始撰写书稿,1979年秋天就写成了,中间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快速成稿的背后是长达十年的积累:1957年,李泽厚在敦煌千佛寺待了一个月,观摩了那里的每个洞窟,并写下了简介和感想;他看了很多很多的博物馆,如永乐宫、龙门、麦积山等等,故宫的藏画他都熟悉掌握,并做了笔记;中学时期,李泽厚就常饿着肚子去书店里待着看书,一看就是一天,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人物清晰地刻在他脑海中。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曾说,书中“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是在50年代就开始思考的内容,“盛唐之音”则是60年代下放到湖北干校时,在农田劳动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当时国内对张若虚多是批判,认为《春江花月夜》是颓废的文学,李泽厚却认为,那恰恰是人生即将走向成熟阶段的青少年状态、宇宙最初觉醒的自我意识,此即为盛唐之音。这些不同阶段的思考成果积累在一起,使得他很快就写出了《美的历程》。
李泽厚曾十分自信地表示,这本书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在当时格外标新立异,如“龙飞凤舞”;而另一方面,在材料的运用上,他又用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路货”,通过普通材料讲出一些新的东西来,以此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此即为“创新”。李泽厚还表示,《美的历程》不是一部艺术史,而是一部审美趣味史,整本书共分10章,每章的标题都取得很漂亮、令人过目不忘,龙飞凤舞、 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短短的几个字就抓住了一个时代的突出特点。时至今日,媒体上阐释这本书的声音也有很多,在我看来,想要真正把握这本书,其实只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观就好——艺术,是对所处时代、现实生活的忠实反映,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作者相信人类世界发展的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最终都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因此在介绍每个时代的艺术时,会详细地介绍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社会状况、哲学思潮和时代精神,最后再带出最能体现当时风貌的艺术品。此外,他还指出,艺术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审美趣味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的人又能够欣赏同一种美,因此,艺术还具有人民性和永恒性。秉持着这样开阔的态度,作者将远古至明清这八千多年的历史分成了十个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末期,将每个阶段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挑选出来,探讨其最突出的风格、趣味。
在原始时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一章节,作者参考了许多当时最新的考古报告,以此构建自身对于“远古”的理解。他抓住了图腾这个概念。当时,中国东西两大部族各有自己的图腾,东方为凤鸟,西方为蛇龙,两大部族经过了长时期的残酷战争、掠夺与屠杀,最终融合起来,李泽厚用“龙飞凤舞”这四个字,形象地概括了从旧石器渔猎阶段至新石器时代农耕阶段,从母系社会至父系家长制,直至夏商早期奴隶制之前,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起的具有优秀传统的旗帜。在讲述这一点时,作者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不仅因为史前阶段相关图腾、信仰的证据太少,今人多数结论只是基于猜测,当时是否以“龙”“凤”为主流还未可知,还在于其希望读者能够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保持思考,对各种论断有自己的判断。在原始歌舞部分,作者拿一个陶盆举例,上面有人物舞蹈的纹样,作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在举行一种巫术的礼仪活动,而巫术是我们后世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等艺术的起源;一些仰韶文化和马家窑彩陶的纹样上有许多鹿的形象,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仍处于母系社会时期,整体氛围相对和平稳定,呈现出活泼生动、淳朴天真的特征,“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 上:西汉砖刻朱雀图像
■ 下:大汶口文化三角纹彩陶壶
从神农氏时期到尧舜时期,伴随着母系氏族社会逐步让位于父系社会和向奴隶制方向的演进,整个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急剧增长,艺术品纹饰与早期的稚气大不相同,转而呈现出恐怖、威慑的样貌,使人能够直观地体会到威权统治的力量。李泽厚用“青铜饕餮”来概括奴隶社会的审美风格,正在于此。随着奴隶制的秩序逐渐形成,开始出现阶级分野,贵族、奴隶之间泾渭分明,青铜器上的图案主要服务于统治的需求。通过分析,作者认为青铜器上的牛头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牛头作用类似,指向于一种原始力量,能够激发人类畏惧、恐惧的心理。奴隶社会正是通过十分直接的血与火的暴力在开辟道路、推进历史的进程,这些惊人的历史力量构成了青铜艺术之美。
■ 商代青铜兽纹鬲
及至先秦时期,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中国古代社会又面临着一个激烈的变革期,这一阶段,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周朝末期的忧患意识,人文精神开始初步凸显,李泽厚用“先秦理性精神”概括这一阶段,并提出了儒道互补的观点。《诗经》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文艺作品,内容由此前的记人记事变为抒情说理,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为我们熟知。作者认为,建筑艺术也能够代表先秦理性精神,中国的建筑有别于西方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与伊斯兰教堂,它们以整体结构布局配合精妙取胜,在变化中又高度要求统一,而其平面铺开、严肃方正、结构堆成的样子更接近于日常的生活,也蕴含着一种入世的精神,能够提供某种明确的实用倾向的观念。此外,作者还指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要求和古典园林之中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理性精神。
■ 战国豹纹屋檐瓦当
下一章节的标题是“楚汉浪漫主义”。作者认为,汉代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央集权帝国,中国在这里第一次达到高度统一的繁荣。汉画像砖石成为这一时期经典艺术的代表,其中融合了凡俗人物、历史故事、神仙传说等元素,构成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汉代艺术世界。与汉代画像石艺术相平行的文学形式是汉赋,如《三都赋》《两京赋》等,其中内容也是无所不有、极尽铺陈与夸耀,以至于今人看汉赋如同在看一部部词典,包含着大量的修饰。在李泽厚看来,汉赋虽然十分繁琐,然而它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描摹,如江山之雄伟、城市之繁盛、商业之发达、物产之丰饶等,这种手法与汉画像砖石艺术的精神内核是完全一致的。艺术家们极力地想要展示出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与喜爱的世界图景。尽管与后代相比,汉代的文艺显得粗重、拙笨,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浑,它是对于那个时代最为真实的反映,也是对当时的时代精神十分精彩的描述。
■ 上:伏羲与女娲帛画
■ 下:东汉弋射收获画像
魏晋时期的标题名为“魏晋风度”。这一形容主要用来描述魏晋时期的世家子弟的风姿。为什么在魏晋时期会出现“魏晋风度”呢?作者首先为读者梳理起魏晋时期的整体背景。在经济上,魏晋时期是庄园经济;在哲学思想上,两汉经学在当时已经崩溃,魏晋玄学正在兴起,它集中反映了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而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体系。出身于世家大族的群体掌握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小批人有着在政治、经济上的绝对话语权,而在思想领域上又摆脱了两汉经学的负累,伴随着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引入与道教的发展,思想领域上整体较为开放与自由,名士们在极度的富有、悠闲而又有文化的条件下,逐渐开始生出一种“人的自觉”:艺术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棋棋书画正是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下围棋、清谈成为一种风尚,一切都可以成为谈论的内容。
■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局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种真正具有思辨性的理性的纯哲学和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诞生了,而这两者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成为了文学走向自觉的一个时期,也成为了艺术走向自觉的一个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以氏族为基本的社会结构,文学艺术大家们也呈现出批量的、家族式的涌现,比如我们熟悉的书法“二王”,实则整个王氏家族中个个书法都很了得,而“二王”只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位,绘画、音乐上也是如此,文学艺术成为了世家大族的基本文化素养。
李泽厚认为,魏晋时期人们之所以如此痴迷于谈论文学、艺术,实则反映出他们对于人生、生命、命运和生活强烈的欲求与留恋。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人即使出身于名门望族,生活往往也是朝不保夕,死于非命者比比皆是。正因如此,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生命之短促的体会就会更加深入,而这一感受又被大量呈现在文学作品中,珍爱生命、尽情享受成为了共识,正因如此,才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等,正因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才更要去饮酒、服药,以此增加生命的力度。
氏族们的心思、眼界逐渐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学转向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开始探讨“有无之变”“演绎之变”,有无限可能性的精神格调风貌形成了美的典范,两汉时期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美学理论、文学作品皆强调“神”“气韵”,正因如此,才有文学的自觉、书法的兴盛——在这一章节里,李泽厚先生也表达了对“线的艺术”这一概念的推崇,他认为,线的艺术是一种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它在魏晋时期开始走向本源,对书法的重视、书法理论的发展以及当时的书法家的作品很好地展现了魏晋精神的飘逸飞扬。
众所周知,唐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十分发达、文明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作者认为,李唐王朝通过科举制、均田制对魏晋时期的氏族制度形成打压,科举制使得一些底层人群打破了以往僵化的社会结构,一批新兴的贵族开始出现;国家对外开疆拓土、国内相对安定,南北文化的交流包括丝绸之路和中外贸易的作用,使得多种民族、多种文化云集到长安,大量异域文化和本土元素相融合,形成了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局面,而这一切,构成了“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最能代表盛唐之音的是什么?很显然是唐诗。李泽厚认为,西汉是宫廷的艺术,魏晋是门阀贵族的艺术,唐代是二者统一的进阶,它不纯粹是对外在人、事的夸张描绘,不像汉代一样以铺陈人的外在活动、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也不想魏晋时期全然转向对内心的探索与思辨,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感受、憧憬与执着。李白的诗,张旭、怀素的书法,充满胡乐风格的音乐和舞蹈……天才式的灵感与才华贯穿了盛唐阶段,整个唐代拥有着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它们渗透在盛唐文艺当中,即便是颓废、忧郁、悲伤的情绪之中也闪烁着青春自由与欢乐。盛唐之后是中唐,这一时期被作者认为是艺术造诣很高的阶段。在他看来,中唐不仅在唐一代,而是在中国历史百代之中,都代表了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向——自此之后,士族地主阶级取代门阀地主阶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士大夫的地位得到提升,在此背景下,中唐的文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文艺创作者们沉湎在繁华都市的声色歌乐、舞文弄墨之中,不复盛唐时期的精神气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坛艺苑百花齐放的局面,文学、书法、绘画领域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各项艺术取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 上:颜氏家庙碑拓片(局部)
■ 下:李白《上阳台帖》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而在生活领域,人们又普遍沉浸于享乐,思想和生活上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文人们的性格矛盾。宋元词曲把这种矛盾放大、升级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时代精神不复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乎世间,而在于心境。作者用“宋元山水意境”作为这一阶段的标题,认为宋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山水画,李泽厚认为,从北宋到元朝,山水画走过了“有我之境”、“有无之间”以及“无我之境”三重境界,并在这一章节对部分作品、画家做了论述。
本书的最后一章是明清文艺思潮。明清时期的市民文艺十分突出,小说和戏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内容更加趋向平民的市井生活,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社会图景。这一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文人、商人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甚至出现了文人商人化的现象,早期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代表文学作品“三言二拍”中讲述了大量小市民的趣味故事,展现了市井小民的欲望、生活和爱恨,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堪称为一幅市井人物的风俗画卷,其中很多故事至今为我们熟知,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等。明清时期的戏曲传奇,如昆曲、京剧等,也十分注重形式上的美感,说唱表演、舞蹈、音乐构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小说和戏曲较为全面地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这些艺术也感染到了士大夫阶层,出现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文艺洪流。李贽等人的“童心说”诞生了,他主张“心即为一念之本心”“绝假纯真”,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和顽固、保守的封建观念作斗争,并切实地影响到了更多的艺术创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冯梦龙的小说,徐渭的画等。
清朝时期,创作理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商品生产受到压抑,国家开始了全面的闭关自守,儒家思想从一门理论上升到了国家的指导思想,晚明时期经济、社会、思想层面上的理念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禁锢,所谓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古典主义”盛行,上层的浪漫主义转变为感伤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成为典型杰作。这一章节里,李泽厚先生对《桃花扇》做了精妙的分析,他指出,《桃花扇》写出了人生的空寂感,《聊斋志异》尽管还有感伤情绪、但已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而《红楼梦》的问世则全然体现了人生的空旷,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极为严峻的现实主义批判。此外,绘画领域的思潮同样分为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三个阶段。
■ 清代陈洪绶《红楼梦图咏》
作者在书中区分了很多美的类型,如楚汉浪漫主义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美学的差异,北魏、唐代和宋代的佛教艺术分别,以李白、张旭为代表的盛唐与以杜诗韩文颜书(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为代表的盛唐之间的区别、宋代对阮籍的崇尚与对陶渊明的崇尚有何差异等。这些都是值得细细品读的部分。
最后我想谈一下《美的历程》这本书的价值与影响。冯友兰对这本书的评价非常高,认为这本书是一部大书、一部中国美学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和一部中国文化史。著名出版人李辉表示,自己在复旦读书时看到《美的历程》,只觉“横空出世、令人爱不释手”,堪称一本“惊艳之书”。这些都是很高的评价。在我看来,这本书能够以美为脉络,将文物、文学、音乐、建筑等不同领域完全打通,叙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美,以流畅普及的形式将美的历史告知读者,很好地完成了同朱光潜先生的衔接,同时又兼具理论性,是一本既能为学术界人士阅读,又可供普通大众阅读的好书。我相信,在未来,这本书的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评议部分
发言人:李继锋
非常感谢李修建老师专业、细致、系统的分享,我本人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学者,李泽厚先生能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推出《美的历程》这本书殊为不易。1960到70年代,传统文化处境相当困难,他能够逆流而上,独立思考,将1950年代对传统美学的研究坚持下去,展现了他在学术探索上的强大自信心,能够迅速撰写成稿并成书离不开他数十年不间断的知识积累。记得1979年,我到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当时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对家乡高邮的历史文化也懵懂无知。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认知情况——经历过多次对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激烈批评与过度否定,当时的学子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更谈不上什么传承与弘扬。这也导致了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把握中国美学的人变得少之又少,实在是凤毛麟角。可想而知,李泽厚的这本书对于当时思想解放后渴望知识如甘霖的读者来说,是多么大的精神震撼,我们同学都争相阅读,并从中感受到了内涵丰富深邃而形式庄重雅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美。
众所周知,研究历史需要有情境感,改革开放几乎是从文化荒漠开启,当时的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知十分贫瘠,这本书的出现极好地迎合了大家求知的需求,视野大为开拓,对中华民族的自信随之油然而生,影响了其后的好几代青年。我的老师曾教导我们,做史学研究务必做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有它的出处”,这是中国史学考据传统的精神呈现。不过,我个人一直也认为历史研究除了讲求“真”,也离不开“善”与“美”,《美的历程》这本书的价值就能够很好地体现了真善美这三点。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有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一历史时期的内容都十分丰富,中国文化富于包容性,儒释道等不同的哲学思想能够发展、交融、互补,中国人千百年中沁润其中,形成中国独有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与行事风格。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李泽厚先生在书写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了每一阶段社会生活和生产力水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尤为强调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情本体”的思想,强调人类的情感是一切的根源,而个人是十分具体的。一直到作者晚年到美国之后,他还在持续地保持对中西美学的思考,主张中国要走属于自己的路。
初读《美的历程》,书的内容以及写作方法都觉得十分别致。内容方面,它高屋建瓴,囊括了唐诗宋词、古典书法、绘画、建筑……这些都能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美的享受;写作方法上,以前很难能够看到一本书用如此艺术化、有感染力的笔法去具象书写描述我们古代的文化艺术。正是因为作者对中国历史如此熟悉,在美学和哲学上的功底如此深厚,《美的历程》出版后才能带来那么大的精神冲击,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识。
讨论环节
李继锋:
李泽厚本人也表示,《美的历程》这本书重在审美趣味,如果不谈时代性,只论书的内容本身,这本书在现今同类作品的学术地位如何?我们谈到艺术研究,总不可避免会提到中西文化交融带来的影响,那么李泽厚是如何看待中西美学交融的呢?
李修建:
非常感谢李老师刚刚的评议。首先我想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李泽厚自己曾说过,美学三书当中,《美的历程》为外篇,讲趣味、讲艺术,《华夏美学》是内篇,重点阐释中国美学的几大精神,后者更为作者所看重。当我们站在学术史的视野去看《美的历程》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它同样具备非常大的学术价值,尤其在于其唤起了美学界去书写中国美学史的这样一种热情。1981年之后,大量的美学史著作得以出版,整个学术界对于中国美学的讨论、研究、挖掘更为深入,视野也更加开阔,当我们往前追溯时,我们必须认可《美的历程》的开启之功。
我们再谈到第二个问题。李泽厚确实在其论述中对西方思想有大量的借鉴与参考,这首先源于他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对康德、黑格尔以及大量西方这些理论深有研究,并将其化用到了自己的研究当中,在我看来,这就是“我注六经”。这种治学方式和读书方式也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后来的学者去学习。
书友:
请问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与“美是自由的形式”有什么关联?
李修建:
“有意味的形式”是苏珊·桑塔格的一个观点,李泽厚对其做了一个改造,加入了“美是自由的形式”这个提法。这一观点应该是针对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而提的。与“自由”相对的是“必然”,后者指的是一种必然的掌握,如工匠掌握一门技艺,创作出一种好的形式,这种形式被认为是美的。“有意味的形式”与“美是自由的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结环节
发言人:许金晶
之所以选择《美的历程》作为我们“思虑二十世纪”之“二十世纪思想”系列共读沙龙的最后一场读书会的共读书籍,是因为我认为这本书具有三重意义:其一,它在中国美学研究历史上是一部承前启后式的经典之作;其二,在李泽厚本人的学术研究生涯中,《美的历程》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改革开放至今,这本书一直十分畅销,它对于大众读者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其三,《美的历程》本身也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文化生活中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本,作为一本优质的学术作品,它的出版历程能够映照出文化史环境的变迁。李修建老师为我们梳理了整本书的脉络,分析了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及原因,这样的文本细读十分契合我们经典共读的理念,对于今天的书友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李继锋老师的评议则是把这本书放在了一个大历史的视角下,站在改革开放发端时期思想文化变迁的角度来作阐释分析,同时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这样的讲述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乡土中国》 |《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