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市场?中国经济将为外资提供哪些新机遇?中国经济“见顶”了吗?2月27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发布新书《商界领袖看中国:抓住广阔市场的发展新机遇》,并举办研讨会。与会在华知名外资企业高管表示,在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而言仍充满机遇,外资仍然看好中国市场,也期待中国在营商环境、国际旅行便利性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为外资注入更强信心。
2024年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
“2020年开始,疫情和地缘政治剧变给国际宏观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波动,影响到供应链。尽管如此,奔驰2023年整个集团的表现还相当稳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冷炎介绍,2023年奔驰全球销量249万辆,年度营业额1500多亿欧元,略高于上一年。在中国区保持了和2022年相同水平,整体销量76.5万辆,营收253亿欧元,占全球营收近17%。
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冷炎认为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当前地缘冲突外溢风险还在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汽车行业正面临从燃油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也带来较大压力,在中国市场体现为“价格战”。
虽然中国美国商会最近发布的年度调查显示在华美企对中国市场总体持积极态度,但地缘政治特别是中美紧张关系仍对美企造成显而易见的影响。IBM大中华区政府关系副总裁崔海霞说,最近几年在地缘冲突和中美紧张关系背景下,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受到限制。“美国的出口管制缩小了优质客户群体,因为实体清单上基本都是中国的优秀企业。中国的国产替代也在十年前就开始了。”
CCG理事长王辉耀表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外商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成为中国市场主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列举了一组数字:外资企业以占中国市场主体2%的比重,带动近4000万人就业,占中国城镇就业人口1/10,贡献了中国1/6的税收和2/5的进出口。进入“十四五”以来,外资企业不断扩大本土化规模,证明中国仍有巨大吸引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
“中国经济见顶论”未着眼全局
本次发布的《商界领袖看中国:抓住广阔市场的发展新机遇》由CCG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汇集了诸多国际知名商业领袖关于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经营、在华发展机遇等的观察与思考,为中国的发展、商业机遇、国际经济合作和中美博弈等问题提供新视角。
德国经济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19亿欧元,同比增长4.3%。报告作者马蒂斯表示,德国企业特别是大公司,仍将中国视为正在增长的庞大市场,并计划把更多业务放在中国,以对冲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带来的风险。
“中德经贸合作非常稳固。2023年中德、中欧高层互访频繁,今年4月德国总理舒尔茨也会访华。相比美资企业,德企的地缘政治风险压力相对较小。”克诺尔政府事务高级经理陆怡卿说,国常会近期提出进一步稳外资,去年8月出台的“外资24条”超过六成得到落实,外资政策逐步由书面走向落地,由中央走向地方,对外企是非常好的信号,深化了进一步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见顶论”在部分外国媒体的报道中颇有市场。“在中西部,在一些新的消费趋势和群体中,中国还有很多其他市场无法容纳的纵深空间。”德勤中国品牌市场总监范跃龙认为,当前正处在一个新的经济转型时代,中国经济增长仍有无限可能,不一定在一线大城市,可能是在三四线城市甚至小镇。“说‘见顶’肯定是看到很窄的地方,没有看到全局。”
让外资看到中国机会和需求至关重要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崔海霞介绍,根据她的了解,转移到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更多是附加值较低产品的供应链,但高附加值的供应链并未转移——“在真正核心高端的领域,中国供应链的配套能力和效率短期内还是没有对手的。”
崔海霞说,去年11月,IB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阿尔温德·克里希纳首次访华,在继续投资中国、保持业务基本盘稳定方面,收获了很大的信心。因此,通过国际旅行便利化措施,让跨国公司高管能够看到中国机会、看到中国客户的需求至关重要。
范跃龙透露,德勤2025年将在北京怀柔启动德勤大学,对中国本土人才战略进行长期投资,未来五年投资十多亿人民币进行课程开发。国际人才交流应该加速,让更多国际化人才落户北京和上海等外资重点城市,他们的生活、家庭和财务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更多关照和支持。
“随着两会临近,后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召开,4月又会有一波欧洲领导人密集访华,我们期待在目前这个比较关键的节点上,政府出台一些比较能落地、能见实效的有力政策举措,给在华发展的欧洲企业注入更强的信心。”陆怡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