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普遍认为,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人类的智商也应该越来越高。但科学家却发现,大学生智商正在逐年下降。“一代不如一代”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
读完“钱景无限”?深度揭秘商科专业!
学生时代,我们都听过老师吐槽:“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这很可能不是老师的错觉,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80年代后
大学生集体降智
根据过去的一项数据统计,大学生平均智商位于115-130之间。人群的平均智商在100。换言之,能进大学,智商大概率是超越平均水平线以上的。
但加拿大的一支研究团队汇总了从1939年到2022年间的多项研究结果,经过严格筛选和分析,最后在权威刊物《心理学前沿》发表的一份研究却发现:从1939年-2022年,大学生的平均智商从 139 下降到了 102 ,平均每年降 0.2。
这意味着现在大学生的智商水平和普通人几乎无异。
关于大学生智商下降这件事,有不少研究都发现了这一结果。
挪威警方对高达73万人次的适龄青年做了智商测试。结果发现,80年代是个分水岭,原本智商逐步提升的现象,在80年代后开始出现集体降智,平均智商每年掉 0.2。
不仅挪威,在芬兰、英国、法国、科威特、苏丹也相继发现了这个现象。据英国的一个研究团队报告,自大约二战结束以来,每十年智商测试的分数就下降了 2.5 到 4.3 分。
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也反映,学生的SAT、ACT考试成绩正在逐年下降。
这个发现让父母们感到难以接受。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大学生,并没有成为人中龙凤,而是泯然于众人。这不禁令人费解,难道接受更多教育会让人变得更笨吗?
受教育的机会提高 VS. 大学生的含金量下降
大学生整体智商水平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趋势。
平均智商的“急剧下降”,似乎与我们众所周知的“弗林效应”相矛盾:即,公众智商测试的结果会逐年增加,且这一现象具有长期性、明显性,在不发达国家也有等特点。
研究人员甚至针对该效应,重新校准了智商测试的数据,但结果依旧不变。
为什么物质条件越好,科技越发达,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智商却下降了?说好的长江后浪拍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呢?
有专家认为,从好的方面来说,这是过去80年来教育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大学已不再是特殊阶层的“权利”。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越来越多。
但也有人担心,当大学生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而是扩大到普罗大众层面,势必带来生源的下降。大学生越多,含金量越低。
以耶鲁为大学为例,2023年年收到超过57000份今年秋季入学申请,创历史新高,比2019年疫情爆发前增加了约20000份。
但耶鲁本科生招生主任耶利米·昆兰却无不遗憾地说道——
“学生质量和申请数量并没有同步正向增长。”
在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和就业率也呈现负向对比。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统计,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2022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达到1076万人。
相比起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的2.1万大学生。2023年,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5亿人。这个涨幅达到了512.4倍。
增幅越快,贬值越快。能上大学的人多了,大学就变得不金贵了。
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发布的《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测算,2023年以来,国内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连续创下2018年有数据以来新高。
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员在全国失业人口、尤其是青年失业人口中占比也明显提升,显示高学历人才明显增加,其就业难度也进一步上升。
供过于求的不仅仅是大学生,就连硕士、博士生如今也是一抓一大把,以至于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博士、硕士竞争中小学老师已屡见不鲜。2020年美团外卖骑手增加了70万人,其中有14%是大专本科学历,有7%是研究生学历。
大学生增多的背后,还隐藏着分数线逐年降低带来的隐患。
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有些“广义大学”也加入了招生行列,分数线降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如四川省2023年招生考试各批次的录取分数线来看,文理科的专科线都低到150分了。
不仅普通大学扩招,顶级大学也扩招。
以清华大学为例,1990年本科生录取人数为2001人,但2016—2023年的录取人数基本都在3400-3800人左右,也就是说,连清北这种头部大学,也快实现本科生录取率翻倍。换句话,如果不扩招,清北学生中有一半都进不来。
所以,《心理学前沿》的专家指出:“大学和教授需要认识到,学生们已不出众,平庸者居多。大学必须调整课程和学术标准。换言之,企业不能再指望拥有大学学位的求职者比没有大学学位的求职者,更有能力或更聪明。”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纸文凭可以权衡。
新时代对人才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迫使着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人才时,需要与时俱进,寻找到新的方向和标准。
不是大学生越来越“笨”,而是学生培养出来的能力越来越单一。
当学历贬值时,
学习力正在升值
在内卷时代,“学历为王”依旧占据许多人的固有认知。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说:
“我几十年在大学任教,一批又一批的高材生,以高分考取的复旦大学,我总的感受是大多数复旦的本科生对学问没有热情,对追求真理没有渴望,不会在某一个学术上的问题废寝忘食,也不愿意为真理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
“但这不能怪他们,因为这跟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培养和训练有关,所以大学生们把专业看成是未来职业之路的智力预演,这样大学就成为了高等职业培训场所”。
枯燥乏味、痛苦不堪的填鸭式学习,使得许多孩子除了读书,其他技能无一擅长。而苦读十几年,高考后许多孩子做第一件事却是撕书。可见我们自以为的“读书使人进步”,却忽略了学习带来的痛苦,深入骨髓,导致书本已然成了孩子的仇人!
而在世界上获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以色列,孩子们对于读书的态度截然相反——他们并不会为了成绩而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智慧,而获得智慧的过程是快乐的。
有人说,培养孩子的目标好比GPS定位,你要的是一个“学习好”的做题机器,还是一个“会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学历通胀在继续,旧的人生公式需改变。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说: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掉了。
哈佛商学院的柯比教授在《学习力》一书中特别强调:
以传统的方法去学习,是一个迅速减值的过程;而以学习力去获取知识,则是不断增值的过程。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谓“学习力”,就是一个人能够快速获取知识、并让它产生价值的能力。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学习力”,则要看他是否具备这三个“关键因素”:
这个时代,知识更迭速度太快,比起死读书,爱学、肯学、懂学,更为重要。
成绩或许在短期内会被作为评判孩子能力优劣的标准,但真正决定孩子未来几十年的,是学习力。而这份终身学习力,又构成了孩子立足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竞争力。
如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概念、新领域层出不穷。许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已经不再仅限于“专才”,而是更热衷于斜杠人才。
这个斜杠人才并非身兼多职,而是熟悉专业领域的同时,还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拥有察觉力、领导力、创新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只有培养人才掌握多样化技能,才可以令企业不偏离市场需求,以持续适应和应变未来的风起云涌。
在这个严重内卷、鸡娃成风的社会风气下,我们的家长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孩子的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跑道”。
“成绩”与“升学”不应该是学习的唯一目的,但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一定是不变的终身目标。
毕竟,人生这所大学不仅看学历,更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