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朱文龙
一张恶搞图片引发争议。
近日,四川凉山州的罗某为追求流量,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篡改高铁车票信息,虚构“德昌西站至俄罗斯北站”车票图片在网上发布,网络浏览量超过1.7万次。目前,西昌公安部门已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罗某篡改高铁车票信息并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确实可能引发部分不明真相的网民误解,对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造成损害。对其行为,确有必要予以劝导提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就此而言,警方对罗某的处罚似乎于法有据,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有必要对罗某实施行政处罚。
从相关报道看,罗某所制作的车票图片,“2月”后面还有一个“,”此外,图片中的信息也与常识严重不符——“俄罗斯北站”,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个地方,至于“8888.888元”的定价,则显得极为离谱和不切实际。如此“造假”很难说有什么主观恶意,其戏谑与哗众的心态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破。这样的图片,即便在网络上获得了较高的浏览量,也应当不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
总之,罗某的行为更多是旨在追求网络关注和流量,而非出于扰乱公共秩序的恶意。基于此,警方对罗某的行政处罚,违背了“过罚相当”原则,有畸重之嫌。
因为一张“一眼假”的图片,警方就对罗某进行处罚,凸显了权力的傲慢。在如今这个图片处理软件高度发达的时代,许多人已经习惯通过软件智能生成的图片,甚至是恶搞图片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如果对所有类似罗某的行为都采取严厉处罚,人们可能会因为担忧而选择保持沉默,不敢自由创作和表达。
事实上,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中,不少网民对这一问题表达了忧虑。他们担心,那些随手制作的图片可能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网民选择在网络空间保持沉默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长此以往,这种沉默和顾虑很可抑制网络空间的活力和创造力。
警方对罗某的处罚,明明是为了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最终起到的却是相反的作用,看似履行职责,实则背离了监管初衷,有害无益。
网络空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领域,其中玩笑和戏谑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警方在打击网络谣言时,需要明确界定谣言和正常表达的界限,并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处理。像罗某这样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和社会影响的案件,最好减轻或不予处罚。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