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莫迪都想要提升印度制造的实力,为此他们不仅给出了更多的激励计划,也加入了“禁令”的大棒,就是想要印度制造可以遍布全球的市场。
只是可惜的是,就算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所提升的依旧不是真正的印度制造。因为,很多的供应链都是来自于外来的企业投资设厂,且很多供应链在印度造出来都直接在印度本土销售。这就导致印度制造虽说有响当当的名号,也有不断飙升的数据,可还是饱受质疑。
然而,在他们的“强迫”之下,这次是真的印度制造了。
据印度媒体的报道显示,莫迪已经要求中国的手机企业必须要开放供应链和生产活动环节,也就是说将原来自己供应链造的东西,都对外开放,和印度当地的企业进行合作。说白了就是强迫中国企业要给出一个赚钱的机会罢了,只有开放了供应链,他们印度本土制造才有更多赚钱的机会。
而据悉,中企已经选择了妥协,同意如此操作模式。也就导致印度媒体认为莫迪成功了。
可能很多的人会认为怎么又妥协了?
其实还真不怪中企,因为如果不同意那么他们就不被允许在印度市场上销售,这就意味着偌大的印度市场全部都要让给苹果、三星等品牌。而且,本身印度方面就一直不满意中国的智能手机品牌,在印度占据那么多的市场份额,却没有为印度制造的出口做出贡献。
在去年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将这个问题摆出来告诉中企了,认为只有库克为此做的贡献较多。只是我们国内的手机品牌们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的原因也很简单,虽说在印度市场上中国的手机品牌占据了不少的市场份额,可是作为中国的智能手机品牌而言,他们的重要市场之一也有中国本土这个市场,如果说他们在印度本土制造的手机产品,又销往我们的市场,这很大程度上会给他们带去一定的反效果。更何况,印度制造的本身没有中国制造的良品率等质量问题上有优势。在这种背景下,于公于私他们都只能无动于衷。
现阶段,印度频频对他们提出条件,想要他们为印度制造的本身贡献一份力量。这从印度角度的出发点而言,是合理的。毕竟,他们始终在别人的市场上赚走了不少钱。而且,从提升印度本土制造出口,和开放自己在本土的供应链来说,后者要比前者温和得多,所以会选择同意他们的操作也很正常。毕竟,我们的企业也不能既要也要,始终也要给他们一些“甜头”。
只是,从不乐观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或许应该警惕他们下一步的得寸进尺,因为在过去对中企不友好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妥协并没有换来对方的感恩,反而是一步步的走到了如今这个局面。